抓实“关键变量”求得“最大增量”——淮北市以科技创新为高质量转型发展蓄势赋能

2025-08-28 09:14    淮北新闻网

淮北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将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使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持续转化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最大增量”,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果。

政策领航筑牢创新基石

科技创新如同“栽树工程”,需要阳光雨露与肥沃土壤。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我市先后出台《淮北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精准覆盖科技人才激励、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仅今年前5个月,就兑现奖补资金2390.78万元,有效激发了企业和人才的创新活力。同时,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为发展注入强劲资金动力。

为优化创新生态,经过严谨的意见征集、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淮北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出台,为科技创新夯实了法治基础。此外,我市前瞻布局,将“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纳入全市规划编制清单,已完成方案印发、编制单位征集、重点项目遴选及评审方案制定工作,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精心谋篇布局。

平台升级打造成果转化高地

今年4月16日,安徽省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获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标志着我市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今年以来,我市新获批9家省企业研发中心。截至目前,全市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总数达36家,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57家,同比增长显著。

这些高能级平台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核心支撑,推动更多研发“青果”在淮北落地生根,结出产业发展“甜果”。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淮北分中心、安徽科技大市场淮北市场、安徽大学淮北技术转移中心等专业机构的相继落地,进一步畅通了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的渠道。依托这一创新生态,龙波电气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的“铜铝复合材料项目”成功落地转化,为企业开辟新赛道,为淮北产业升级注入新活力。

主体培育激活企业创新动能

提升发展速度,创新彰显城市高度。在淮北,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的景象日益凸显。

我市积极布局智能矿山场景应用,淮北矿业(集团)、安徽恒源煤电等企业已申报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场景应用项目7项,并向省科技厅上报人工智能项目14个,涉及金额达14亿元。

中芬矿山机器有限责任公司的成长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注脚。该公司专注于高效、大型及智能化浓缩机的研发与生产,从成立初期年营业额300万元起步,历经13年发展,2024年实现产值2.8亿元。其研发的“NXZ—40复合浓缩搅拌一体机”和“NXZ—45四缸四驱尾矿浓密机”被评为2025年第一批安徽省新产品,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实力。

为系统培育创新主体,我市精心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申报难题。今年,联合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目前已推荐申报68家。同时,储备了大量初创型、中小型科技企业,持续壮大全市科技型企业集群规模,成功培育出中芬矿山机器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行业科技领军企业。

广纳贤才迸发创新活力

在人才“第一资源”的引育上,我市多措并举,成效显著。成功招引北京科技大学谢建新院士团队,并促成其与龙波电气合作项目落地,为产业升级注入高层次智力支撑。

我市积极指导企业凝练技术需求,向省内外高校精准推送,累计27名高校科技人员获省“科技副总”认定。同时,着力拓展国际化引才渠道,组织淮光智能、市人民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分别与英国、日本等海外人才合作申报外国专家个人类项目2项。此外,组织杰博恒创、金蟾药业申报“科漂皖馨驿站”项目,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环境。

我市还创新设立“淮北人才日”,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系列活动,通过“一事一议”机制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8个。其中,14个团队入选省“115”等创新团队,30人入选省“特支计划”。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已突破3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超过30%,人才金字塔结构日益夯实。在高端人才引育方面,指导国科环保、润土高分子、果力智能等企业申报人才项目,推荐6人申报省高层次D类人才、5人申报WR计划、2人申报OB项目,其中润土高分子新材料研究院院长黄华已通过OB项目省厅审核并推荐至科技部。

科技创新没有“休止符”,只有“战鼓擂”。展望未来,我市将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之路,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为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在科技创新赛道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记者 闫肃 通讯员 王楠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