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产业工人成长“蓄能”——首期安徽工匠培训营淮北开营侧记

2025-08-26 07:39    淮北新闻网

在安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对技艺的执着,肩负着产业发展的重任,他们就是产业工人。

8月18日,首期安徽工匠培训营在淮北开营,47名来自全省各地市、各产业工会的工匠培育对象,如同47颗璀璨之星,汇聚于此,开启了一场为期六天的技能提升与知识拓展之旅,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政策引领精心筹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更是将工匠培育列为重要目标。为响应号召,市总工会、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工会全力以赴,从方案策划到后勤保障,从师资遴选到课程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谋划、细致安排,只为给工匠们搭建一个最高标准的成长平台,让他们能在这里尽情汲取知识,提升技能。

这是一场聚焦“匠心”、传递“匠艺”的盛会,更是安徽省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

大师引领传承匠心

培训特别邀请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孟维、全国劳模杨杰等一线工匠大师,面对面分享成长经验、传授精湛技艺。

杨杰老师的课堂气氛热烈,学员们边听边记、踊跃提问。课后,安徽特思通管路技术有限公司的工程师符王超兴奋地晃了晃手中的笔记本,说道:“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今天听了杨杰老师的授课,受益匪浅,我这笔记本都记了十几页‘干货’了。”

课间休息时,六七名学员还围拢到杨杰劳模工作室,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展开讨论。杨杰一边耐心解答,一边在设备上模拟演示,学员们也不甘示弱,纷纷上前实操演练、提出创新解法。

“今天我不是来授课,是来交流学习的。”杨杰欣慰地说,“他们一点就通,展现了新时代工匠的扎实功底和进取精神。”

孟维,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技能工艺师,是中国工程机械领域响当当的“精密雕刻师”。二十二年来,他凭借“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信念,攻克高强钢加工工艺、核心零部件制造等多项“卡脖子”难题。课堂上,他以《立足本职创新创造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题,娓娓道来:“再复杂的大国重器,也要从打好每一颗螺丝钉开始。只要肯钻研、下功夫,技术工人同样能走出技能报国之路。”

41岁的孟维,已拥有179项先进数控加工方法发明、9项全国QC成果一等奖,仍不改初心、精益求精。课后,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首席技师邵桐龄感慨:“孟大师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业精于勤,行成于思——他用技能点亮了人生,也为我们树立了标杆。”

精心设课全面提升

本期培训营紧紧围绕“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精心设置课程体系,涵盖产业工人改革方向、职业素养、前沿技术、跨领域交流、精神传承、安全生产等六大模块,构建“测—学—践—评”全链条培育模式,为学员打造系统化、沉浸式的成长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8月23日,安徽省电力公司高级专家人才、国网宣城供电公司客户服务班班长季素在结营仪式上感慨道:“培训营就是我们最好的‘练兵场’。实训、研讨、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每一项都在检验真本事、锤炼真功夫。”她表示,将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工作中的“金点子”“金项目”,努力实现技术革新与工艺突破。

六天时间虽短,却为学员们注入了持续前行的动力。他们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实操中提升技艺。

工匠的肩膀,扛得起产业的重量;工匠的双手,托得起发展的高度。

首期安徽工匠培训营虽已落幕,但它既是工匠们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47名学员正蓄势待发,将在创新创造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在技能报国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为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持续贡献工匠的智慧与力量。

记者手记

8月的淮北,热浪翻腾,比天气更“热”的,是一场属于工匠的聚会。

站在培训营的教室后方,看专注聆听的背影——他们不是普通学员,而是来自全省各地、经过层层推选的技术精英。六天,一场知识与技能交织、传统与创新碰撞的旅程正悄然开启。

教室里,没有照本宣科,没有机械重复。有的是杨杰劳模被学员“缠”住课间追问、在设备上边演示边讲解的投入;是孟维大师讲到“从一颗螺丝钉做起”时,全场静得仿佛能听见思考的声音。不少学员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有人甚至画起了示意图——那是技术人之间才懂的“语言”。

孟维说:“技术工人也能技能报国。”杨杰说:“我不是来上课,是来交流的。”这些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走下一线、走进课堂,毫无保留。你能清晰感受到,某种精神正在这里完成交接——不是通过口号,是通过每一次实操、每一轮提问、每一个微笑肯定的眼神。

六天,很短,却也很长。短的是时间,长的是影响。

作为一名记者,我很少看到这样一个培训项目,能同时融合政策解读、技术实训、精神传承,还能让每个参与者都感觉“这趟没白来”。它不浮夸、不走过场,更像是一次紧密呼应时代需求的“精准赋能”。

结营时,有人握手道别,有人互加微信。大家说“回去常联系”“项目上一起攻关”——这些声音朴素、踏实,却让人相信:这一次聚集,绝不会止步于六天。

工匠的种子,深埋厚土。接下来,是等待一片森林慢慢长成。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韩桂芳

    摄影记者  梅月  通讯员  张锋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