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超、主管护师纵倩做客市传媒中心《名医直播间》栏目,帮助患者了解和应对睡眠障碍问题。
睡眠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但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一大隐患。简单来说,睡眠障碍就是睡眠的数量、质量、时间或节律出现了异常。它是指当人们在具备适当睡眠机会和环境时,仍持续存在睡不着、睡不好等问题,并且导致白天日间功能受损。睡眠障碍不是单一的一种疾病,而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睡眠障碍有很多种,比如失眠障碍、过度嗜睡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如不宁腿综合征)、异态睡眠(如梦游、睡眠进食障碍)等类型。医学上诊断失眠有严格标准:只有当睡眠问题持续存在,比如每周至少出现3次,并且这种情况持续了1个月以上,同时影响到了白天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比如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烦躁等,才可能是患上了睡眠障碍。而最新研究发现,符合这种标准的慢性失眠患者,大脑确实存在“过度觉醒”的特征,他们的脑区代谢比正常人更活跃,就像大脑一直亮着一盏灯,无法彻底熄灭。
很多睡眠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的。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要熬夜或睡懒觉,这样可以让生物钟保持规律。其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要保持安静、黑暗、凉爽,床垫和枕头要舒适,这样有助于更快入睡。在生活习惯方面,下午和晚上尽量不要喝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以免影响睡眠。睡前不要吃太饱,也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另外,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如果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寻求家人、朋友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失眠的常见干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两者联合。药物治疗有西药治疗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一般起效慢,西药治疗主要包括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药物、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褪黑素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西药治疗起效快,短期内可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和提升睡眠质量等,但目前尚无长期有效的证据。长期使用苯二氮类药物会改变睡眠结构,导致患者耐受性和依赖性增加,并出现停药反跳、日间残留效应、认知功能损害以及运动不协调等不良反应。失眠症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声、光、电、磁等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声音包括白噪音、音乐疗法,光指光照疗法,电包括经颅直流电、经颅交流电等,磁指重复经颅磁刺激等。失眠症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正念冥想和催眠疗法等。其中认知行为疗法是失眠症的推荐治疗方式,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
记者 黄旭 通讯员 黄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