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把柏油路晒得发烫,农贸市场的档口像个大蒸笼,而冷链仓库的铁门后,却是零下30℃的冰封世界。在这“冰火两重天”里,市市场监管局的食安卫士们正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与冰霜淬炼初心,牢牢守护着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从37℃到-30℃:
用脚步踏出安全线
“老板,这筐西红柿的农残检测报告给看看?”8月2日上午十点,农贸市场里热浪翻腾。市场监管人员的制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他们俯身仔细翻看货架上的生产日期,手指在台账本上快速记录。“夏天温度高,生鲜食品保质期短,一点都马虎不得。”
转场到冷链食品仓库,刚推开厚重的铁门,一股寒气就扑面而来。零下30℃的低温里,哈出的白气瞬间消散,睫毛上很快凝结起细碎的白霜。监管人员虽然戴着厚厚的防寒手套,仍能感觉到指尖的冻麻,逐箱核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检疫证明和消毒记录。
“冷库虽冷,但每一份证明都得‘热乎’着——必须确保来源可溯、安全可靠。”从滚烫的档口到冰封的冷库,从检查环境卫生、过期假冒食品,到核查商户资质、索证索票,再到抽检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这温差近70℃的穿梭,是对“监管为民”最质朴的诠释。
科技“千里眼”:
让安全看得见、可追溯
“您看,这家商超的生鲜区操作间,通过这个平台能实时看到。”在市市场监管局的可视化监管中心,工作人员指着大屏幕介绍。屏幕上,10家重点商户的仓储区、销售区画面清晰流转,一旦发现操作台未及时清洁、食材堆放不规范等问题,系统会自动预警,监管人员能第一时间介入处置。
智慧护航,科技赋能精准监管。目前,电子溯源码技术的应用,为生猪从屠宰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追溯链条。随着平台功能的完善,溯源的范围将逐步扩展至更多的食品领域,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多方共参与:
筑牢食品安全防护网
“大姐,夏天剩菜别放太久,生熟砧板要分开用。”近日,在安康社区宣传栏前,市场监管人员正给居民讲解食品安全知识。除了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的“食安小课堂”、商户集中培训的案例分析、街头发放的宣传手册……多形式的宣传像细雨般渗透,让“食品安全无小事”成了大家的共识。
更暖心的是“你拍我查”活动。市民只需在政府官网或公众号上传食品经营单位的环境卫生问题照片,监管人员就会第一时间核查处置。“上周我拍了个小吃店后厨油污的照片,第二天就看到他们整改了!”市民刘先生点赞道。
政府监管、商户自律、群众监督,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织就了一张密不透风的食品安全防护网……
高温会退,冰霜会化,但那颗在“冰火”中淬炼的初心,那份“铁肩担使命”的坚守,永远滚烫。市市场监管局的食安卫士们用平凡的脚步,在老百姓的餐桌与安全之间,筑起了一道最坚实的防线。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陆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