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走进宋疃镇黄营村的万亩灵枣种植基地,新枣压枝,果实累累。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为一串串枣子镀上了金边。
8月中旬进入灵枣成熟期后,这里每天要接待近2000名游客。大家三三两两穿行其间,或采摘品尝,或拍照留念。“一口甜枣嘎嘣脆!”游客刘晓玲一边采摘一边笑着说,自己是黄营灵枣的忠实粉丝,每年“打枣”的时节,都会采购三四箱满足味蕾。
黄营村位于大桃山下,土壤多酸性,可谓“种一葫芦收不了半个瓢”。但据村中老人讲述,偏偏这山沟沟里长出了鲜枣,加之泉眼长流不断,孕育出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灵枣”。
20世纪90年代,村民将当地灵枣与野酸枣嫁接培育,于1994年开启规模化种植。2018年黄营灵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如今全村80余户拥有自家枣园,年产量250万公斤,年产值逾2500万元,产品远销京沪等地。登高远眺,层叠的枣林随山势起伏,满眼青绿,勾勒出生态与产业交融的美丽图景。
然而,30余年的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黄营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进回忆道:“前些年有些农户为了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枣子品质下降,甚至影响了品牌声誉。”面对发展瓶颈,村里在2021年启动了标准化种植改革,成立了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郁翠林黄灵枣合作社,引入农技指导,实施统一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管理。同时,合作社以每斤10元的保底价收购鲜枣,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确保了产品品质。
沿着枣林拾阶而上,枝头果实累累,树下绿草茵茵。李进介绍,保留杂草既能调节土壤温度、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结构,又能培育益虫天敌,实现“以虫治虫”,减少化学药剂使用。2024年“皖美农品”评选中,黄营村两个品牌的“黄营灵枣”成功入选。值得注意的是,有机农产品认证是申报“皖美农品”的必要条件。
如何做好“枣文章”?村“两委”前往中国金丝小枣之乡山东乐陵学习取经。经过多年发展,当地小枣产业链“串”起了数十亿的大产值,让众人印象深刻。产业发展不能单纯地“复制粘贴”,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黄营灵枣因脆甜特性不宜深加工,但可以开发出枣罐头、枣花蜜、枣干果脯等特色产品。村“两委”积极联系周边代加工企业,让灵枣的香甜得以长期保存,实现“四季卖枣”的目标。同时,村里还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计划开发灵枣之源——马家泉,推出矿泉水等衍生品。
与此同时,如何通过文旅赋能,让枣林延伸出“诗和远方”?李进告诉记者,一直以来,黄营村全力统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随着“龙脊天路”黄营段的建成通车,当地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丰富多元场景,让采摘的游客走出枣林可以留下难忘的乡村记忆。
黄营村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村内巷道纵横交错,院落鳞次栉比,形成了“门前有巷、巷巷相通”的独特格局。近年来,当地着力打造彩色骑行小镇,斑斓的墙面彩绘,多个充满童趣的网红打卡点,让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碰撞出独特的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村内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营石楼,其顶部采用拱形设计,借鉴陕北窑洞建筑特色,兼具冬暖夏凉的实用性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在皖北地区堪称一绝。
而作为我国特有的古老树种,枣树在黄营村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除传统品种“黄营灵枣”外,已成功引进葫芦枣、马奶枣、蟠枣等10个特色枣品种。村“两委”目前正筹划建设“百枣园”项目,计划集中展示全国各地优质枣类品种及枣文化,配套开发观光游览、研学教育等业态,着力打造集品种展示、文化传承、农旅融合于一体的特色产业示范园。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枣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发展理念,持续提升‘黄营灵枣’品牌价值,推动灵枣产业提质增效,让这一传统特色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李进介绍说。
记者 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