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的重要要求,着力在丰富内容、拓展形式、创新载体、提升能力上下功夫,不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淮北实践。
着力丰富代表联系群众内容。近年来,各级代表宣传大政方针、解读法律法规、通报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反映群众呼声,充分发挥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注重发挥代表在重大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中的作用,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和集中视察活动,聚民智、惠民生、解民忧。强化代表人民属性,2022年起,全市18个镇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并在烈山区开展区级试点,共票决项目225个,既涵盖医疗等“民生大事”,又包括村庄巷道硬化等“关键小事”。
着力拓展代表联系群众形式。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的意见》《淮北市人大常委会联系市人大代表办法》《关于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的实施办法》等文件,支持和保障代表密切联系群众。近年来,各级代表把执行代表职务与做好本职工作有机融合起来,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深入交流,联系越来越紧密。开展“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以来,共梳理各类社情民意7.5万余条,办结率超88%。创新开展人大代表和代表小组“5+4”主题活动,在全省率先建立人大代表小组固定联系国家机关机制。持续优化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坚持直接选举代表述职“两公告”、过程“三公开”,逐步实现述职程序化、规范化。
着力创新代表联系群众载体。积极打造线下平台,以“六有”为标准,全市建成279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代表“家室站点”,实现基层履职平台全覆盖。充分发挥代表专业优势,推动履职融入“工作圈”“生活圈”。濉溪县临涣镇设立代表“谈心茶室”,相山区打造“流动议事桌”“来赶集吧”,杜集区设立农业农村专业代表小组活动室。建强线上平台,建成集代表学习、履职和联系群众为一体的履职评价管理系统,开通代表小组二维码,实现“码”上找代表。不断优化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坚持“背靠背”评价,切实提升办结率和满意率。
着力提升代表联系群众能力。近年来,各级人大采取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初任、专项、提能的代表培训新格局。出台《代表履职评价管理办法》,建立大会期间履职等三大指标体系,明确18个方面内容,量化分值,自动累计得分,全员全程全面记录履职实绩。坚持把评价结果作为代表评优评先、连选连任的重要依据,以代表小组为单位定期通报结果,全面提升代表履职积极性。编印《为民·实践·创新》,收编20个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工作案例,引导基层人大不断丰富代表工作实践。
通讯员 田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