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北这片因煤而兴、因工而强的土地上,工会组织始终是连接职工与时代发展的重要纽带。
今年以来,市总工会紧扣安徽省总工会“42101”重点工作部署,以创新为引擎、以实干为基石,在抓主抓重中突破攻坚,在创新创优中提质增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工运事业答卷——2项工作经验登上《安徽信息》,8篇工作报道见诸《工人日报》,更是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淮北市社会治理暨‘暖民心’工作先进集体”等重量级荣誉。从思想引领到权益维护,从技能培育到民生服务,淮北工会正以多元实践,为工运事业注入新动能。
创新赋能:四大亮点激活工运“新引擎”
“工会工作既要守正,更要创新。只有找准时代脉搏,才能让工运事业始终充满活力。”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淮北工会聚焦关键领域打造的四大创新亮点,成为工运事业突破发展的“强引擎”。
百年工运的历史厚度,正转化为现实工作的思想动能。上半年,安徽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发成走进“淮北大讲堂”,以《从百年工人运动光辉历程中汲取智慧力量》为题授课,不仅为工会工作明晰了方向,更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学习工运历史、传承工运精神的热潮。与此同时,市总工会深度参与工业博物馆建设,精心打造淮北工运史馆,通过实物陈列、场景还原等方式,让淮北“工人、工厂、工业”的“三工”形象从史料中走出,变得可触可感、生动鲜活。
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淮北方案”,正加速培育高技能人才。为破解技能人才培育瓶颈,市总工会联合人社、发改等5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改革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暂行)》。该文件经市委深改委会议专项研究,推出“赛后即晋升等级、授予荣誉”的激励机制,最高奖励达50万元。政策红利快速转化为实践成效:上半年全市3万余名职工参与岗位练兵,700余人通过竞赛实现技能等级晋升,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
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防护网”,在集体协商中越织越密。针对快递、外卖、网约车等新业态行业劳动权益保障难题,市总工会深化“春季要约”行动,推动集体协商向新领域延伸。如今,滴滴、饿了么等在淮头部平台企业已规范召开职代会,签订《集体合同》,从劳动报酬到休息休假,从劳动安全到职业培训,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有了明确“契约保障”。
劳动纠纷化解的“联动机制”,彰显工会维权新效能。通过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司法、人社等部门联动,市总工会推动“一函两书”与劳动监察执法、司法调解、检察监督深度衔接。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出指导监督文书261份,成功化解重大疑难劳动纠纷9起,相关做法入选全国工会创新工作案例,为全国劳动争议化解提供了“淮北经验”。
夯实基础:四项重点筑牢服务“压舱石”
“工会是职工的‘娘家人’,只有把基础打牢,服务才能更精准、更暖心。”市总工会始终将夯实基础作为工作重心,通过四项重点工作,让工会服务更接地气。
思想引领走深走实,劳模精神浸润人心。“淮北工人大思政课”常态化开讲,庆“五一”暨服务高质量转型发展劳模座谈会、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等高规格活动接连举办。更有129场“劳模进企业、进车间、进学校、进部队”活动,让劳模走进淮北舰、走进高校课堂,2万余名职工、学生在聆听中感悟奋斗力量。其中,“榜样力量·劳模故事里的青春答案”主题活动,通过劳模与高校学生面对面交流,帮助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份深耕结出硕果:今年全市5名职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数量创历史新高,女“焊”将沈珠珠当选为“安徽工匠年度人物”。
服务大局精准发力,职工创新活力迸发。围绕全市“双招双引”、智能制造等中心工作,市总工会布局劳动技能竞赛149项,覆盖“高精尖”领域与传统技艺(如烫面制作)。赛场上,17名选手在省级竞赛中摘金夺银,6名职工入围国赛;赛场外,职工技术革新成果达209项,合理化建议征集1013条,孵化创新成果416项。“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中,技术专家深入企业一线解决难题81个,5家企业入选全省助推产改企业,淮北矿业工匠学院更跻身全国总工会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行列,让“工”字号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服务职工暖心贴心,民生温度直抵人心。将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融入日常,市总工会妥善处理群众来电来访、12351工会服务热线交办事项105个。经与市政府联席会议研究通过,工会法律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加速推进,为职工提供“咨询—调解—援助”全链条法律服务。聚焦职工“急难愁盼”,发放生活及医疗救助金196万元,帮助5265人稳定就业;“送温暖”“送清凉”“网上普惠四季送”等活动累计服务职工近80万人次,让“娘家人”的关怀覆盖职工工作生活全场景。
自身建设从严从实,工会组织更具活力。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市总工会推进“学查改”一体化,通过领导干部赴基层蹲点、“当一周工人”“当一天站长”等实践活动,直面并解决基层经费申报繁琐、园区工会基础薄弱等痛点问题。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工会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扎实推进,相关举措入选省总工会十大创新案例。同时,通过制定重大采购管理制度、加大经费审查力度,有效防范廉政风险,让每一分工会经费都用在“刀刃上”,提升服务效能。
站在新的起点,市总工会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按照省总部署靶向施策,在创新中谋突破,在实干中求实效。这座城市的工运事业,正以更昂扬的姿态,书写着服务职工、助推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