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我市气温持续攀升,给户外及高温环境作业的劳动者带来了严峻挑战。为加强高温环境下的劳动保护,预防和避免职业性中暑的发生,保障广大劳动者健康权益,市疾控中心提醒,合理安排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做好相关预防措施,谨防劳动者发生职业性中暑。
什么是职业性中暑?哪些工种更易中暑?市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科科长张勇告诉记者,职业性中暑指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引起的,以体温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心血管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全身性疾病。职业性中暑是职业病的一种,有些工种更容易中暑。例如,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环境中,冶炼、炉窑、电池制造业中的熔铸岗位,塑料制品业中的注塑成型岗位等;在高温、高湿作业环境中,纺织、矿井内作业等岗位;在夏天露天作业环境中,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环卫人员等。
根据临床表现,职业性中暑可分为中暑先兆、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中暑先兆指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轻症中暑为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严重可导致死亡。
“劳动者一旦在高温作业时中暑,应立即处理。严重时,要立即就医。”张勇表示,出现职业性中暑后,可以通过搬、擦、服、补等措施自救互救。具体内容为迅速将病人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用扇子和电扇扇风,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领裤带,以利于呼吸和散热;用冷水或稀释至40%的乙醇(酒精)擦身,或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置于病人颈部、腋窝和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血管部位,帮助病人散热;在额部、太阳穴擦拭清凉油、风油精等提神醒脑药,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病人苏醒后,给予淡糖盐水以补充体液的损失。
夏季高温作业的职业病危害不容小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高度重视,而做好预防工作则是重中之重。张勇说,用人单位要加强作业场所管理,改善工作条件,利用自然通风、空调、风扇等对工作场所进行降温,为劳动者配备防热面罩、工作帽服、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提供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并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采取换班轮休、缩短工作时间等措施。劳动者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保证充足睡眠和合理饮食,关注自身的个人健康状况,掌握必要的防护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记者 詹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