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址在淮北玩出新花样

2025-07-07 10:18    淮北新闻网

在安徽淮北,一座承载着城市工业记忆的老电厂遗址,从“活起来”到“潮起来”再到“火起来”。

老厂房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新业态昭示着未来的可能。

这一转型不仅盘活了闲置工业资源,更是淮北契合国家政策导向、培育文旅消费新增长点的生动实践。

让我们看看,老厂房遇见了新消费会怎样!

从“电力心脏”到“城市记忆”

淮北大唐发电厂曾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支柱企业,1969年建成投产后,这座安徽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日夜不停地运转着。

鼎盛时期,8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124.5万千瓦,2000多名工人三班倒作业,每天要消耗3000多吨煤炭,源源不断地为城市输送着光和热。

老工人王师傅回忆说:“那时候车间里热得穿背心都冒汗,但看着电表指针跳动,就觉得特别自豪。”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要求提升,这座服役半个世纪的老电厂在2018年逐步关停。

轰鸣的机器安静下来,高耸的烟囱不再冒烟,冷却塔内野草丛生,斑驳的厂房如同被按下了暂停键,渐渐沦为城市中心的“工业锈带”。

其实,工业遗产是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佐证,是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依托。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洋浦滨江考察时,称赞“工业锈带”已经变成“生活秀带”。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淮北积极响应,在市委、市政府统筹下,老电厂改造列为城市更新重点工程、文旅消费新场景加快推进。市政协更是以政协之力全程参与项目。

专业团队受邀整体规划。项目总负责人党天元告知记者,“我们不是简单修复,而是要让工业记忆在新时代土壤里重新发芽。”

一个以“工业文化+科技体验”为核心,集工业博物馆、主题商业街区、研学教育于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淮北老电厂1969文化街区7月6日正式对外营业。

综合体以《山海经》中“声如雷霆、光耀千里”的夔牛为文化符号,取其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涵,与淮北工业精神相呼应。

高达10米的机械夔牛“雷雷”昂首矗立,其钢铁之躯与数百个精密机械部件的完美结合,既是对上古神话的现代诠释,更是对工业精神的生动致敬。


从“工业锈带”到“文旅秀场”

改造工程创造性地践行了“保护优先、功能再造”的原则,保留了红砖厂房、钢铁桁架、蒸汽管道等工业元素,通过巧妙的“微创手术”赋予其新的生命。

8号机组厂房变身为沉浸式工业剧场,每日上演融合机械装置、灯光编排与视觉特效的“动力史诗”演出,其中以夔牛神话为灵感创作的“雷霆之舞”表演尤为震撼,机械巨兽奔腾嘶吼的磅礴姿态,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工业文明的强大力量。

冷却塔壳体被改造为全息演艺空间,12米高的输煤廊道升级为空中观景步道,斑驳的管道和锈蚀的钢铁骨架与霓虹灯带碰撞出独特的蒸汽朋克美学。

工业博物馆通过3537件珍贵展品“新旧对话”,配合全息投影、VR互动等数字技术,系统呈现淮北从传统煤城到现代能源基地的转型之路,试营业开馆首月就吸引超6000人次参观。

为青少年打造的研学区域颇具特色。将复杂的发电原理转化为“一度电的旅程”互动课程,孩子们可以通过趣味实验了解能源知识。

夔牛主题的无动力乐园更是创意十足,昔日的工业设施被转化为攀爬网、滑梯等游乐装置,让儿童在玩耍中感受工业之美。

到了夜晚,厂房高大的空间变身为灯光艺术展和电音派对的绝佳场地,每晚8点的户外灯光秀将工业遗迹与现代光影完美融合,将带动周边餐饮、零售消费增长,形成“日游夜演”的全时段消费链。

淮北市文旅体局局长陈文靖说,夔牛天街填补了城市文商旅综合体市场空白,同时创新了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模式,成为淮北文旅新晋“顶流”。

从“城市秀带”到“经济新引擎”

老电厂从“活起来”到“潮起来”再到“火起来”,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外溢效应。据统计,项目间接带动周边商业体出租率提升15%。

配套建设的560个车位停车场和充电站,既服务游客又惠及社区居民。相山区凯旋百年小区的居民向忠海通过《淮北日报》表达感谢。

200多个新增就业岗位为社区注入活力,其中不少岗位还是原电厂职工子弟,延续了工业血脉。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联动效应。项目与相邻的啤酒厂文化街区、隋唐运河古镇等形成文旅集群,推动淮北从“单一景点”向“全域旅游”升级。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淮北市相山区接待游客279.4万人次,旅游收入22.1亿元,同比增长24%,工业文旅成为区域经济新亮点。

老电厂片区从昔日的“城市记忆”蜕变为“城市秀带”,入选安徽省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典型案例。

当前,在国家推进“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和安徽省将工业遗产活化列入文旅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的大背景下,淮北正将这一成功模式推广至更多工业遗存。

正如市委书记汪华东所说:“这些老厂房不是包袱,而是转型的财富,是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带得动消费的城市名片。”

如今,当游客仰望机械夔牛昂首向天的雄姿,不仅看到了《山海经》神兽的现代重生,更见证了一座城市将工业记忆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智慧实践。

从机器轰鸣到文旅欢歌,老电厂的蜕变印证:只要找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当老厂房遇见了新消费,正在新时代绽放夺目光彩!

记者黄顺    俞晓萌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