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刃向内破梗阻 协同高效激活力——淮北市推行“大科室”制释放机构改革新动能

2025-04-18 09:33    淮北新闻网

 

在深化机构改革的时代浪潮中,我市以“大科室”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瘦身、强身、塑身”三步走战略,打出一套机构改革的组合拳,推动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不仅激活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澎湃动能,更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效能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筑了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

坚持“瘦身”,推动机构编制集约化

2023年2月,我市正式启动“大科室”制改革,首批选取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3家单位开展试点。在试点经验基础上,2024年上半年结合机构改革全面推进,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改革路径。

“改革前,内设机构设置过细,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影响机关运行效能。”市发改委党组成员陈兆年深有感触。改革后,市发改委内设机构由29个精简至22个。例如,之前就业社会保障科与消费科有职能交叉重叠,合并后业务整合,相关工作职责划入社会发展科。对于基层群众和企业而言,则不必“进一个部门、跑多个科室”办事。

市委编办主任许红梅介绍,“我们稳妥有序开展‘大科室’制改革,全市29家市直部门精简了68个内设机构,精简率达20%,有效提升了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编制资源调配同样打破“一核定终身”惯性。市委编办副主任陈险峰表示,通过工作饱和度测算,结合机构改革,对空编率高、编制冗余的单位编制进行统筹,专项保障应急、民生、人才等重点领域,有效提高了编制使用效率。

围绕“强身”,促进资源配置精准化

改革不是简单的“做减法”和“瘦身”,而是通过结构优化实现效能跃升。

市人社局新设的创业服务科便是典型。此前,创业职能分散于多个综合科室,新科室成立后,集中开展培训、沙龙等活动,推动“创业淮北”行动提质增效。同样的,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职能部门,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办公室在改革中人员配置由2人增至5人,进一步强化了政府采购监管职能,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职责边界模糊是影响部门履职的顽疾。改革中我市重点关注部门履职情况,将原来由工信部门承担的央企合作职责交回国资部门承担,2024年全市央地合作成效显著,新签约、实际完成投资、新开工、新竣工分别达到年度目标的106.45%、135.81%、170.33%、102.86%,超额完成任务;在制定“三定”方案时,对社会关注度高、容易产生职责交叉的部门,进一步明确职责边界,推动部门履职更加规范。

按照“大科室”制改革确定的内设机构限额,我市突出核心业务科室,精干设置社工、人才、国资等部门内设机构,优化设置城管、应急管理、农业农村等部门执法科室,采取挂牌形式强化教育等10个部门人才工作科室配置,市直党政部门业务科室设置比例达85%左右,破解机构改革中部门内设机构不精等问题。

聚焦“塑身”,保障机制运行高效化

“大科室”制改革,要晒成绩单,更要听群众怎么说。

走进淮北市政务服务中心,“淮政速办”红色标识格外醒目。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丁涛告诉记者,“我们把综合法规科并入办公室,促进业务融合、优势互补,提升了工作效率。”

“大科室”制改革后,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内设机构由7个精简至6个,并入办公室工作人员专职开展“淮政速办”党建品牌打造,推进党建与业务、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2024年,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重复审核和审批。完成23件“高效办成一件事”,平均减少办理时间19.2天,减少跑动8次,减少材料15.5份。同时,扎实推进综窗改革,优化窗口布局,将27个部门整合设置成主题类、通办类、行业类窗口,实现主题类跨部门联办、行业类无差别办、通办类兜底办。全年各窗口受理各类事项49.9万件,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针对审批“多头跑”难题,我市在项目建设、惠农惠民等24个领域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市发改委将能源产业发展、能源经济运行2个科室合并设置,规划与实施一体推进,2024年公共充电桩建设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61.67%。市政府办公室修订65项制度,厘清党建、办文等14类流程,机关运转效率提升30%以上。

从“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我市“大科室”制改革实现了机构编制“存量”与治理效能“增量”的平衡。随着改革持续深化,淮北正以更精干的体系、更高效的服务,书写新时代机构改革的生动答卷。

记者 于晓 通讯员 郑言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