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各司其职,现场忙碌而有序;产品仓库内,琳琅满目的各式钻头、钻杆整装待发。作为一家专注于煤矿井下钻具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淮北林光钻探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走过20余年的发展历程,产品“钻”遍安徽、河南、云南、贵州、陕西、山西等20多个省市,在行业内广负盛名。
林光钻探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集生产、销售钻探工具、设备及井下用聚乙烯钢塑复合管、PE管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也是皖北地区最早一家生产钻探工具的企业,主营产品包括钻杆系列、钻头系列、钢塑管系列等。
“这个就是我们公司2023年底正式‘亮相’的深井矿用定向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能钻’。”淮北林光钻探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杨维平告诉记者,由于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钻孔施工非常困难,钻孔时极易出现卡钻、塌孔等施工难题,对瓦斯抽放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些施工难题,林光钻探与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物探仪器研究所联合研发了千米定向钻机,并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检测、传感技术自主研发随钻测量系统的传感器、电池、电路、密封结构,提高了成孔率和瓦斯抽放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跟随杨维平一起,记者来到生产车间一台数控车床前,短短10秒钟,一根摩擦焊自接式钻杆就焊接完成。
“这款机床也是我们公司根据实际工艺需求自主研发的,杆体和接头可以是不同材质,实现了钻杆的最佳结合,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耐磨性能,摩擦焊接的链接强度也高于母材本身的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杨维平介绍,公司以“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家钻杆铣方都是采用一个铣床对钻杆的一侧进行铣方,完成一侧的铣方工序后进行另一侧的铣方的方式,但对钻杆的另一侧进行铣方则需要对钻杆进行人工调整位置,极易产生较大的误差,从而导致钻杆铣方的质量达不到技术标准要求。同时,采用人工对钻杆铣方位置进行调整也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不高。杨维平带领工友们利用现有的资源,成功钻研出一种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且保证钻杆铣方质量的钻杆铣方装置。该钻杆铣方装置不但节约劳力,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能保证钻杆成品的质量。
近年来,公司依靠科技进步,经济效益持续增长,2024年销售额超9000万元,今年预计可以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已拥有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0项。未来,林光钻探将持续聚焦矿山安全与绿色开采技术前沿,以科技创新赋能行业升级,践行“让钻探更智能、让矿井更安全”的企业使命,致力于成为全球煤矿钻探装备领域的标杆品牌。
记者 俞晓萌 通讯员 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