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要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实施科技创新赋能工程和技术攻关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孕育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企业和高科技项目,为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位于烈山经济开发区的安徽科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是一家集生产、经营和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医药原料和中间体生产企业。科宝生物一直坚持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第一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在科宝生物胆固醇车间,只见自动化的罐装仪器设备正在运转。公司总工程师徐宾朋告诉记者,公司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以自产鹅去氧胆酸为原料,全细胞生物合成关键医药原料中间体——熊去氧胆酸,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料熊胆稀缺的问题,并在淮北实施产业化。“今年,我们和安徽大学合作开展的‘基于酶工程法动物胆汁中胆红素提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研究猪胆汁酶解法生产胆红素,将实现胆红素的高效绿色规模化生产。”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堵点、难点、痛点就是创新点。
为了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我市持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持续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实施“一室一院一中心”创新平台建设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行动,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牵头创建省重点实验室。今年4月出台《淮北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运用市级财政科技资金,补助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建立研发机构、分担科研经营风险、购买技术创新专业服务,解决中小企业经济实力不足、创新资源缺乏,高校与研究机构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动力机制等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现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7家,7家单位获批省重点实验室,27家企业获批省企业研发中心。今年已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12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534家。
精准匹配资源高效破题
如何让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重要环节之一。
为了帮助企业有效解决技术需求、突破技术瓶颈,我市创新技术需求征集和遴选方式,围绕淮北“五群十链”主导产业,把企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平台的需求按照产业链进行分类。同时,根据产业链向企业推介高校院所的现有科技成果,大力支持高校院所根据企业发展需求选派专家来淮担任“科技副总”或到企业挂职,帮助企业凝练技术需求,解决技术难题,共建创新平台。今年7月,首批21名“科技副总”到淮北企业任职。
此外,创新合作拓展,联合开展“专家企业行”产学研对接活动,主动邀请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来淮深入企业实地考察,让专家教授与企业负责人和基层一线技术职工,就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深入交流,并在交流中发现更多合作机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先后与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安徽大学、大连化物所等大院大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高标准建设临涣化工园区中试基地。今年以来,全市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18项,比去年全年多103项。
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生态
人才是区域发展竞争的基础和关键。
我市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厚植“淮才必遇”“淮才优遇”沃土,全力打造“引育留用”人才发展生态。今年8月30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淮北人才日”,以一座城的名义礼敬人才。
安徽果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企业。联合创始人之一、淮北籍青年刘珂回忆,多年来,在共青团等部门协调帮助下,团队在机器人编程师资和课程开发、人工智能科创科普、场景服务机器人打造等方面发力,吸引了更多本土青年人才加入团队。他还带领团队建成人工智能社区科普馆,本人也获评第七届“安徽省青年创业奖”提名奖。
如何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今年,我市还印发了《淮北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按照2000万元、1000万元、600万元、300万元、150万元分五档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出台《淮北市“人才飞地”管理办法》,支持企业在南京、合肥等创新要素集聚地设立“人才飞地”,截至目前已拥有外籍专家31人,A类外籍高端人才4人。讲好淮北与人才双向奔赴的故事,走出去,积极开展校地人才对接活动;请进来,收集整理淮北籍在外人才名单,举办名校学子淮北行、返乡人才看家乡、家乡发展恳谈会等活动,吸引人才了解淮北、认同淮北。
科技惠民利民,科技赋能增效。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淮北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创新要素聚集,积蓄更加强劲的动能,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
记者 俞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