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瓷:指尖上的重生

2024-11-08 08:26    淮北新闻网




“叭嗒”,随着最后一枚铜质锔钉轻轻揳入钻好的孔内,裂璺的紫砂壶不仅修复完好,还增添了些许岁月的韵味。锔瓷匠人张占伟检查完后轻笑,这时,他会请主人沏上一杯热水喝,委婉地让其验证紫砂壶是否修复好。

张占伟释疑道,锔好后,逐一检查,确认没有问题,用开水当场检验。开水倒入壶中,会热胀。如果开水不再漏,这就算齐活了。

锔瓷,民间古老的七十二行之一,通过钻孔、打钉、补漏,让破损瓷器恢复使用,再次绽放魅力的技术。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匠的身影。

在相城,锔瓷匠人已经很少了,张占伟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工作室深藏于人民东路一个不起眼的巷中,远离闹市。一个日常的午后,笔者约访了他。

“手艺学到了,心也静下来了”

走进张占伟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陈列架。铁质的架子上,不同年代的茶壶、茶杯、瓷碗、瓷盘摆放整齐,呈现出一种古朴的美感。与众不同的是,这些器物都打了“补丁”。

灯光下,张占伟正专注地俯身在一方案台前,细细打磨,慢慢嵌补,破碎的瓷器便在手中复原再生,变换成别具一格的工艺品。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张占伟,一身白色素服,安定从容。“用一句话来介绍锔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钉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张占伟说,现在,传承了这门工艺的匠人们,已经不单单只是为了修复瓷器,而是在弥缝补阙中,加上艺术上的巧妙装点,让破碎变成完整,把不完美变得完美。

张占伟锔瓷手艺源于家传,他的祖辈曾是走街串巷的锔瓷匠人,传承至今已五代。出身锔瓷世家,从小在爷爷和父亲的工作台前长大,张占伟对锔瓷产生浓厚的兴趣,“修补残缺”的技艺让他动容不已。张占伟拜父为师,从最基础的找碴对缝,到精准的定位、点记,做锔钉学起,日子枯燥、乏味。

“学锔活儿只需要一年半载,而干好锔活却需要一辈子。”张占伟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工作(课外)之余的大部分时间,他都用来练习精进锔瓷技艺。在厚度仅毫米级的瓷器上练手并非易事,最难修复的一件瓷器,他耗费了五十多天的时间,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张占伟一心想将锔瓷技艺发扬光大,早些年,他还频繁前往山东大学拜师学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年苦练,张占伟的技艺越发纯熟精湛,在修复好瓷器的基础上,还融入了许多自己的创作。渐渐地,有很多人带着破碎的瓷器慕名前来,希望可以给予心爱之物“第二次生命”。

“手艺学到了,心也静下来了。”张占伟说,薄薄的瓷器,毫厘之差也可能导致失败,所以锔瓷过程中,非常考验匠人的心性,需要心静如水,“修复瓷器的过程,能让人远离社会的浮躁,就如同对待生活的不完美一样,要多一点细心和耐心。”

“温柔之心待之,精湛技艺补之”

七八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各类锔钉、铜锤、电钻、铅笔、刻刀、木尺等工具井然有序,大小不一、彩釉各异的破损瓷片摆满了案头。木质匾额上刻着的“锔瓷”二字格外显眼。

2022年8月,“淮北锯瓷”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张占伟成了一名非遗传承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小小的工作空间度过。

锔瓷修复首先要找碴对缝,将瓷器断面上的垃圾和灰尘清理干净后用细麻绳固定。紧接着,要根据瓷器结构、纹饰,做好定位、点记,确定锔钉的形状、数量,以电钻打孔,将锔钉镶平,横在裂缝上钉进去,但不能钉透。

“钻孔时手不能打滑,要掌握钻孔深度,稍有不慎就会把瓷器打崩。”张占伟说,打孔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也是锔瓷技艺精髓所在。有些瓷器厚度仅2毫米,打孔时都得毫厘不差,要诀有二。一是手要拿得稳、对得准、不打穿;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锔补修复必须一次到位,失败了便很难重来!”

瓷器修补的最后一步便是锔钉,一枚锔钉的制作大概需要15至20分钟的敲打和打磨,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面对采访,张占伟拿起工具讲解起来,锔钉按照形式分为平钉、花钉,按照材质分为铜钉、银钉、金钉等,根据不同的器物,需要制作不同材质的锔钉。为防止瓷器漏水,还要佐以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这样,一整套锔瓷工序才算完成。

“修复瓷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极其有耐心。”张占伟说,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他却乐在其中,每当触碰到这些瓷器碎片,仿佛在与当时的工匠隔空对话,与他们共同创作。

以前锔瓷匠人的修补更多注重实用性而不是美感,总会密密麻麻锔上钉子,保证其可以使用。而张占伟喜欢根据瓷器原有的形态进行设计锔钉形态,让其与器物融为一体,或将瓷器进行再设计让其产生不一样的价值,让锔钉为瓷器锦上添花,更加别致。

碎掉的紫砂壶,裂纹处铜锔了一朵荷花,雅趣十足;镂空的玲珑瓷,铜钉点点,别有一番韵味。“物有悦人之美,人有惜物之心。”对每件送来修复的瓷器,张占伟都温柔相待,看着残缺的瓷器重获“新生”,他充满了欣慰,“碎而不弃,仿佛留住了一段岁月”。

“修物也修心,将残缺化为美”

随着锔瓷技艺日渐成熟,张占伟慢慢在圈内有了名气,不少瓷器爱好者慕名将破损的器物寄过来让他修复,送过来的东西五花八门,经过张占伟的巧手修补,又重新恢复生机。

接活如同父母到,送活如同儿远行。对送来的每一件器物,张占伟都充满感情,他会根据器物的大小和破损程度进行修复,时间需要几天或几周。这个过程中,张占伟要对瓷器的窑温、胎质的厚薄,都了然于心,仿佛跟瓷器成了老朋友一般,总想着多留一留,有时甚至舍不得将器物返还。

“锔瓷匠人修复的不仅是破碎的器物,更是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美德。”张占伟坦言,有些老物件,并不是说多值钱,只是用着的人有了感情,所以舍不得丢掉。“‘锔瓷’这行业,修物也修心,让破损的瓷器重新恢复完整和美丽,也是一种情感的弥补和维系。”

然而,相比如何让自己的技艺更加精湛、让锔补过的瓷器更加美观,他更关注如何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时代在进步,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渐渐随岁月远去。“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想法很活跃,创造力强,希望有机会和他们交流,并传授他们手艺。”张占伟说,如今,很少有人会将损坏的日常瓷器送去修复,许多从事瓷器修复工作的人也纷纷转行,仍坚持在一线工作的屈指可数,且大多年近古稀,锔瓷技艺面临着人才断层、技艺失传的现实危机。

工作之余的张占伟更是深居简出,沉迷在锔瓷世界里,乐此不疲。他在乡间修建了一处别致的小院,并把锔瓷工作室搬了进来,希望通过这一方小院让更多的人了解锔瓷技艺。

“锔瓷手艺不单创造出一种意料之外的装饰艺术,更让修补好的瓷器成为一条纽带,连接着一代代使用者的情感与记忆。”张占伟希望锔瓷这门老手艺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同时向人们传达它背后所蕴含的惜物精神和在残缺中追寻美、在无常中恪守对美好向往的生活态度。

通讯员 小亮/文 赵杰/摄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