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归农业,她攻坚克难;造福百姓,她无怨无悔。她把青春献给了农田,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把育种当成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事业,无怨无悔追逐心中的“育种梦”,在农业科研之路上走出了一条开阔平坦的大道。她就是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副站长——周素英。
见到周素英时,她正带领同事们为即将播种的实验小麦品种进行拌种作业。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剂味,这是为了防止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而特别配置的种衣剂。周素英一边熟练地操作拌种机,一边耐心地向同事们讲解拌种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她深知,拌种是防治病虫害的第一道防线,直接关系到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因此,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周素英告诉记者,实验地共计200亩,需要播种10000多个材料。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鉴定材料就有1000多份。因此,目前工作量特别大。
周素英从事小麦田间育种已有三十多个年头。1989年,周素英大学毕业被分配至濉溪县农科所。当时,濉溪县没有本地的小麦品种,外地的麦种多存在易发赤霉病、后期倒伏等不足。选育出适合本地的小麦新品种,成了周素英攻关的重点方向。对育种人来说,无论寒冬还是酷夏,他们都要忙碌在试验田。周素英回忆着“一开始,这个工作量特别大,而且不见成效,有好多次想放弃。”一个偶然的机会,周素英得知著名的育种家徐才智老师。他选育的一个小麦品种——偃展4110,在整个黄淮麦区推广了3亿多亩地,获得国家农业部一等奖。“徐才智老师是全国自学成才十大标兵之一,我就想他最初是通过了多少次失败才能选出那么好的一个品种。他当初如果轻易放弃了,哪里还有偃展4110小麦。我每次想放弃的时候,都会对自己说‘你要是不成功,都能有成千上万个理由,但是成功的理由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不懈。’”
在育种过程中,除了要像农民种植一样做好日常管理,还要详尽了解、掌握数万株材料各自全生命周期的生长状况。与土地为友,与麦为伴是周素英的生活常态。9月准备种子,10月整地、田间区划、播种、浇水、查苗补苗,冬季抗寒性调查,春季田间观察记载,病虫害防治等。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就像日日“长”在地头。
播洒汗水三十载,硕果累累庆丰年。育种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周素英带头培育的濉1216、濉1309、濉1615、濉1808四个小麦新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和安徽省审定,填补了淮北地区空白。特别是濉1309小麦,目前濉溪县小麦播种面积大概205万亩,濉1309就占50-60万亩左右。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周素英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安徽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淮北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先进个人、第八届淮北市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 记者 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