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濉溪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述

2024-10-24 09:03    淮北新闻网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濉溪县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厚重、丰富多彩。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当地把非遗保护、传承与利用作为推动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举措,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79项、代表性传承人248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个,省级非遗工坊2个。其中,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0项、代表性传承人15人;市级非遗名录项目40项、代表性传承人53人;县级非遗名录项目129项、代表性传承人180人,让“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活力。

深入普查登记,保护非遗项目。秉持“挖掘保护、传承发展”的宗旨,做好民间艺人摸底排查、梳理登记,对全县非遗资源普查、记录和抢救性保护。多年来,按照“不漏线索、不漏村户、不漏种类”要求,坚持深入农村、深入田间、深入农户,问情况,挖线索,搞普查,完整记录讲述者、传承者和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及数据。在深入普查基础上,积极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对申报成功的项目,归类建档,设立资料库。“临涣踩街民俗”“石板街青灰变蛋”“临涣糕点”制作技艺等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以发掘,“剪纸”“泥塑”“唢呐”等传统民间技艺得到恢复。

建立组织机构,传承非遗技艺。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在县文化馆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完善工作制度。成立淮北大鼓演唱团、濉溪古城书场、文化馆曲艺社等机构,吸纳成员260余人。组织非遗曲艺爱好者组成书友会,每年开展活动200余场次。通过组建唢呐协会、召开创作研讨会、曲艺培训班、拜师学艺等方式,不断创新保护传承形式。与淮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非遗进高校活动,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讲学。在全县5所学校成立少儿曲艺、淮北大鼓培训基地,深入开展非遗曲艺进校园活动。

广泛宣传展示,彰显非遗魅力。通过展演展示,让非遗深入群众,走上舞台。每年利用春节、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庆日,举办具有濉溪特色非遗展演展示。临涣镇“踩街”迎新春、濉溪古城民俗展演等活动,多次被央视报道。编排公演大型古装泗州戏《柳江口》,新编泗州戏小戏《分树》《新王婆骂鸡》《追舟》,梆子戏小戏《为了这一天》《守望》等剧目,展示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2015年以来,全县组织和参加各级非遗展演展示60余场次,接连举办安徽首届唢呐大赛、安徽省第十届曲艺节等5场全国影响较大的活动。

增强赛事交流,提升非遗活力。流传在濉溪县非遗类别繁多,每种艺术形式都有不少代表作品,一些作品在全国、全省比赛中频频获奖。泗州戏《拾棉花》参加安徽省首届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优秀剧目展演,获评十大特色节目。淮北大鼓《包公拒礼》《悔恨》在全省第二、三届曲艺节中均获奖。淮北大鼓《回家》参加第十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获优秀节目奖。淮北花鼓戏微电影《村里村外》获全省工会微电影优秀作品奖。泗州戏《分树》获安徽省十大名剧。仅2023年,濉溪县三次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及区域性小戏等大赛,均获金奖。

弘扬传统文化,打造非遗品牌。拥有民间唢呐艺术团体100余个,唢呐艺人2000余人,临涣唢呐、夏派唢呐入选省级非遗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临涣唢呐代表性传承人张奎授徒50余名,徒弟及再传弟子100余名,其中,张可可在全国唢呐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受邀出访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入选淮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举办全县及周边地区唢呐大赛10余次,唢呐活动500余场次,为唢呐爱好者提供交流展示平台,深受群众欢迎。省级非遗商派面塑纳入我国外交物资及合作伙伴资源库;泥塑作品《临涣茶馆》获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三等奖;出版发行《淮北大鼓研究》《濉溪非遗》《夏派唢呐研究与传承》等非遗专著,五铺中心学校(商派面塑)、县民间职业泗州戏剧团入选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临涣蒋家酱品厂入选省级非遗工坊,濉溪古城入选全国非遗旅游街区。截至目前,临涣张家纯羊汤制作技艺等8家非遗类品牌被认定为“安徽老字号”。口子窖酒、临涣酱包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分别占淮北市同类品牌总数的80%、50%。

首席记者 肖干 通讯员 李莹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