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全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系统部署了十四项重大领域改革任务,其任务之一就是“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并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也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定下了新的航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在因地制宜。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的生产能力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力量。然而,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资源要素禀赋差异明显,区域产业结构各具特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强调“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其核心在于锁定关键领域,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领域的改革。
一、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关键举措。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制定明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确定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产业等政策的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避免政策冲突和重复。二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并根据各地的科研实力和发展需求,合理分配科研资源。促进科技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和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和共享。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四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支持和市场对接等服务,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二、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核心要素。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和教育需求,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学校的硬件设施达到一定标准。合理配置师资力量,通过政策引导优秀教师向教育资源薄弱地区流动,实现师资的均衡分布。推行教师轮岗制度,让城市的优秀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农村教师也有机会到城市学校交流学习。二是调整教育结构。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加强工科类专业的建设;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选择,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例如,推广智慧课堂、虚拟实验室等,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开展探究式、项目式学习,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四是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也要考虑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发展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贡献。
三、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必要途径。一是加强人才引进政策的精准性。各地根据自身发展重点和产业特色,制定灵活的、个性化的人才引进政策,打破户籍、地域等限制,采取全职引进、兼职合作、项目顾问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对于急需发展的新兴产业,提供高额的安家补贴、科研启动经费等优惠政策;对于传统优势产业的高端人才,给予税收优惠、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完善薪酬福利制度,确保人才的收入与贡献相匹配。对于在关键领域、重点产业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可以给予重奖。二是促进人才流动与共享。建立区域间人才流动的协调机制,鼓励人才在不同地区之间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通过建立人才交流平台,促进发达地区的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推动人才在不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共享,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再比如,建立专家库,企业可以根据项目需求灵活聘请专家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政策咨询、项目申报、手续办理等。加强对人才的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其需求和困难,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四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摒弃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如学历、职称、论文等传统量尺,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精心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建立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人才评价体系,全面而公正地评估一个人的才干与潜力,从而为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通过健全这一体制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打通各种堵点卡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各地需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分类指导,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以创新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书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姚传娟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