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有效力的 国际传播体系

2024-09-11 09:55    淮北新闻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重大论断,并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了途径与方法,即:“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一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鉴于国际舆论场中“西强我弱”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在国际上主动发声。一是要创新传播方式,充分利用数字手段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开展区域国别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对象国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制定精准的传播内容;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大力宣传推介中国文化。二是要大力培养国际传播专业人才,为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加强外宣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吸引高学历人才加入外宣、新闻等行业;加强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建立国际传播青年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学员国际公关、外语沟通、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评论的策略与技巧等专业技能。三是要因地制宜,让中国声音、中国故事能够超越地域、语言的阻隔实现与世界各国人民在精神上的同频共振。由于受众国家在民族文化、历史传统、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同中国存在极大差异,因此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遭致误解甚至质疑,这就要求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制定不同的传播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在实践中要根据受众国不同的国情和特点制定差异化传播方案,以其所喜闻乐见的内容、载体、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传播。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当前国际舆论场的博弈交锋充斥着话语之争、叙事之争,凸显了话语和叙事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只有掌握话语权,才可能在国际上推广、宣传、阐释本国的价值观念并对他国产生文化吸引力与影响力。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为中国话语的建构提供了深邃的学术理念和文化基因。在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因此,我们要从中华文明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汲取资源,构建中华民族独特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东方文明大国。具体而言,一是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价值观念进行现代化的阐释与表达,向世界展示中国独特的精神追求、治国理念、邦交之道等;二是打造彰显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现代文化符号,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对现有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断进行丰富与完善,同时紧密结合时代语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依靠海纳百川的文化格局,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碰撞、冲突、吸收、融合中不断地发展壮大、推陈出新。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倡导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有力驳斥了西方霸权主义国家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具体而言,一是要积极搭建不同文明互鉴互通平台,促进民心相知相通。实现官方交流与民间交流的双重融合,在充分发挥现有官方交流平台如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一带一路”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民间文化传播组织发展,创新民间文化传播形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借助高级别会议与世界各国开展深度文明对话,加强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普及。如山东省创办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理念,聚焦世界不同文明对话,逐步发展成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又如杭州的“良渚论坛”聚焦“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更通过文明对话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要尊重世界各国不同文明,致力于扩大彼此的利益融合点,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实际运用,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大胆吸收借鉴别国的有益文明成果包括科学技术、先进理念、经验借鉴等等,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是要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打造关照历史与现实、品质优良并能引起普遍认同的文化精品,增强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如在阿联酋2024年阿布扎比国际艺术节上,中国的贺岁芭蕾舞剧《过年》将中国传统舞蹈和戏曲的精华和经典芭蕾舞的元素进行完美融合,为国外受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不仅赢得了普遍赞誉与喜爱,也彰显出了新时代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自信与担当。

张贝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