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绿金湖城市中央公园内,景色优美秀丽,空气清新怡人,环湖来一段晨跑,美好的一天从此开始;相距不远的东湖湿地公园,水光潋滟、草木葱郁、野趣横生,是摄影爱好者极佳的创作基地……置身这些生机勃勃的地方,很难和采煤沉陷区联系起来。
生态环境关乎民族未来、百姓福祉。我市建市64年来,为国家累计贡献原煤12亿吨,同时也付出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等沉重代价,因采煤沉陷土地达42.8万亩(其中耕地约19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4%,30多万农民失去家园,地下水降落漏斗区达300多平方公里。2009年我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推进生态环境修复的实际行动来贯彻“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依托“三山”“六湖”“九河”资源禀赋,坚持“以用定治”,以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为突破口,探索形成“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围绕“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综合新型能源基地”定位,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高质量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治理沉陷土地23万亩,投入资金167亿元,搬迁村庄498个,妥善解决30余万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成功将昔日“黑灰煤城”改造为“生态美城”,先后入选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获评中华环境优秀奖、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走出一条高水平生态修复治理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
优先复耕“再造地”,破解沉陷时间不一造成的土地治理难题,筑牢淮北平原粮食安全屏障,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把复垦耕地放在首位,对浅层塌陷区,采取挖深垫浅,超前式治理等措施,8万亩沉陷土地重新变成沃土良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修复建设用地5万多亩,保障重大建设项目落地,解决城市发展难题,为“五宜”幸福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和谐发展“服务人”,破解沉陷区位不一造成的搬迁安置难题,为失地农民重建美好家园,打造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间。实施城郊社区型、依镇建村型、矿村结合型、中心集聚型等采煤沉陷村庄安置模式,为失地农民重建家园,最大限度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如相山区近郊光明、代庄等6个沉陷村庄,投资约5.7亿元,占地465亩,安置群众1.2万人。按城市住宅小区标准,建成108栋6层住宅的仁和小区,配套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让失地农民实现安居梦。
变废为宝“保护水”,破解沉陷深浅不一造成的水污染治理难题,让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坑塘水面,做好幸福河湖文章,先后建成绿金湖、南湖、东湖、乾隆湖、朔西湖等多个生态公园,连通水系形成水域面积达3万余亩的中心湖带,引来天鹅、白鹭等候鸟栖息,逐渐凸显“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特色风貌。
守正创新“科学治”,破解沉陷地貌不一造成的修复难题,以科技手段最大限度保护土地不可再生资源,打造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空间。从充填技术要素入手,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探索实施“覆岩隔层注浆充填”“超高水材料充填”“膏体充填”等先进技术,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减少耕地沉陷量和沉降度,以科技手段高水平保护土地这一不可再生资源。淮北矿业集团在煤矿采空区上建成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21层、高达97米的现代化办公大楼。临涣煤矿采用充填技术减少采煤沉陷地近2000亩。
众志成城“多方投”,破解沉陷投入不一造成的资金保障难题,发挥资金杠杆的撬动作用,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意义,打造渠道通畅的资金运行空间。通过政策争取、财政投入、市场运作等方式,形成以财政资金为杠杆的政府主导型、以地环治理恢复基金为基础的企业主导型、以社会投资为突破的市场主导型等多种筹措模式。如绿金湖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采用市场化模式融资22.3亿元,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治理后恢复土地2.45万亩,区域内1.16万亩水域水质得到改善,成为城市中心水库,在2018年8月台风“温比亚”引发的百年一遇洪水灾害中充分发挥了蓄水防洪作用。
如今的淮北,已实现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从“沉陷伤口”变“魅力窗口”的华丽蝶变,“煤美与共、湖上淮北”的金字招牌在国内外唱得更响、擦得更亮。绿金湖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淮北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荣获国家工程优质奖——鲁班奖。《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治理案例》入选《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创新案例集》《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案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