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是都城的命脉,它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影响都城的兴起和发展。以北宋开封为例,运河不仅为开封的崛起提供了机遇,而且还为其日益繁荣提供了动力。6月12日至13日,淮北市传媒中心全媒体采访团来到开封博物馆、州桥及汴河遗址等,透过时间隧道,感受运河与开封这座城市同生共长、命运相连的脉动。
历史上的开封,是一座运河城市。央视《百家讲坛》在讲到开封的个性时,特意用了“水”之开封来形容。开封城的兴衰与“水”有关,而这个“水”就是汴河。
汴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东京乃至全国的漕运交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时期,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汴河上舟楫连樯的繁忙运输景象。再看同时期的淮北,当时的柳孜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也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成为淮北的商业重镇,在淮北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大运河(开封段)的历史更早一些,可追溯至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水系,历经汉魏汴渠、隋唐通济渠、北宋汴河等历史时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时期,大梁城凿鸿沟、连水系,成为中国历史上以都城为中心构建运河水网的开创者;唐代,汴州城因“漕渠穿城”而成为重要的运河节点城市;宋代,东京城因“四水贯都”而成为全国运河交通的中心城市。这种城水相依的规划,影响了后世1000多年中国运河都城布局和城镇形态。
开封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的都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水环境,便捷的水路交通。目前,开封已发现汴河故道全长约80公里,由于数遭战乱和水患,大部分深埋地下达7至9米,但仍有10多公里故道与今天的惠济河重合。在开封顺天门城摞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自下而上叠压着战国、五代、宋金、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6座城池遗迹。
伫立遗址旁,凝望“城摞城”下沉默的八朝繁华,感受着这座黄河南岸古城的一次次淹没、一次次重建的悲怆与不屈,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不由得直抵心底……
“中国大运河”汇集了无数血汗与智慧的人工河道,滚滚波涛见证了数千年历史兴衰。昔日的大运河,不仅留给开封以舟楫之便,其勇于开拓的精神、开放的理念、开创的能力和包容的胸怀,也使开封得以成为水运中枢,铸就了曾经的繁华。
今天的开封如何讲好“大运河故事”?
开封市梳理了大运河文化资源,成立了开封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加快推进了古城保护工作和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实施,开封汴河故道、州桥遗址、开封古城、朱仙镇等列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赵口二期灌区、开封运粮湖、开封凤栖湖、郑州开封段综合治理工程等列入河道水系治理工程;汴河生态修复带、贾鲁河生态涵养带建设、汴河郑开段水景观绿道建设等列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大宋皇城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朱仙镇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汴北水镇休闲康养区等列入旅游精品工程。
一城宋韵半城水。延续历史的脉络,如今的开封,发展城市水系,形成特色文旅之路。
一城文韵半城水,绿意葱茏满开封。推窗吹来古风雅韵,出门即是绿地公园,举步临水、抬头见绿的画中美景已成为现实。
传统对接现代,古风演绎时尚。站在开封地标建筑鼓楼向东南方眺望,“鼓楼里”文化商业街华灯璀璨、人流熙攘。
华灯映水连波起,桨声灯影宋韵长。清明上河园里,仿古店铺沿河而建,灯光璀璨,游人如织,丰富的宋文化内涵、独特的古代娱乐体验,令人流连忘返。
十一朝古都开封在大运河文化的灌溉下,如同《清明上河图》这幅美丽画卷“栩栩如生”。与之遥相呼应的中国大运河·柳孜文化园、隋唐大运河古镇商业街区等,更让今天的淮北平添几分水的灵动。
记者 王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