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守”住文脉,运河遗产绽芳华

2024-06-19 10:27    淮北新闻网

大运河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其申遗意义重大,给淮北、开封等运河沿岸城市带来了新的机遇。6月12日至13日,淮北市传媒中心全媒体采访团先后在开封城摞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等多个大运河文化遗存点实地探访,深入了解开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情况。

开封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4100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575年国都史和700年省府史,老丘、启封、汴京、汴梁、梁州、汴州、东都、东京……这些开封城的“曾用名”,记载着它的传奇。

如今,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喧嚣已流逝,但以汴河为代表的大运河所产生的灿烂文化,在这里积淀下了深厚的底蕴,成为开封不断前进的文化之基、文旅发展的力量之源,这和同为运河沿线城市的淮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大运河申遗提上议事日程后,开封率先站了出来,担起申遗的重任,扛起复兴运河文化的重责。

2009年完成《开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11年9月28日经开封市政府审议并原则通过。这为开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提供了遵循,这项工作也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开封城墙和古马道、州桥及汴河遗址等,皆因汴河的历史遗存连缀起来,让后世的我们,依稀可以一窥往昔汴河的繁盛光影。

唐、宋时期的州桥遗址,就深埋在今开封城正中心的中山路之下;州桥遗址两侧汴河故道附近的街道,还保持着唐汴州城时期的位置和走向;甚至于今天开封城墙上的宋门、曹门和大梁门,其名称和位置也均源自唐汴州城。

开封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大气、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淮北有获评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柳孜运河遗址,有“我国隋唐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址的首次发现”等。基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两地在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保护、开发等方面始终是不遗余力,开封更是先行一步。

一次特殊历史机遇,让开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

《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把开封定位为“两轴三极七片区”空间布局的核心城市之一,在大运河河南段保护传承利用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此,开封市委、市政府于2020年4月出台了《开封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开封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组织实施,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

十年来,运河遗产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形成了运河遗产保护和开封文化发展相协调的良好态势——

开封文物考古事业迈上新台阶。成功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州桥和汴河遗址发掘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顺天门遗址等一批考古项目入选“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州桥和汴河遗址保护展示及汴河博物馆纳入《国家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北宋东京城遗址、州桥遗址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开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也可圈可点。国家和省级文保单位数量是十年前的2.17倍;国有博物馆由5家发展到12家,非国有博物馆由1家增加至20家,依托博物馆藏品、非遗、考古遗址开发的主题展、特色文创、数字博物馆、研学旅行、考古旅游快速崛起,“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

运河文旅融合发展,风生水起正当时。

依托大运河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封奔着打造大运河示范城市、宋文化传承展示名城、全球运河文化旅游名城努力,而淮北也朝着提升大运河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方面不断发力!

开封、淮北,未来可期!

记者 王陈陈

摄影 记者 陈文骁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