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间】淮安:安住于水,城水共生

2024-06-05 09:37    淮北新闻网

素有“淮水东南第一州”之称的淮安,被人们形容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是全国水系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淮河、京杭大运河、盐河、苏北灌溉总渠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也在淮安境内。

初夏时分,日光正好。采访团全媒体记者来到洪泽湖大堤,漫步其间,水光潋滟,杉树吐绿,气象万千。大堤始建于东汉,完成于明、清,在当代不断加固,全长70余公里,是阻拦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人工河堤,有着“水上长城”的美誉。

千百年来,洪泽湖大堤不仅驯服着来自千里长淮的滚滚巨流,使它按照人们的意愿,入江通海,泄洪降渍,同时水也顺着渠道流入内河灌区,灌溉万亩良田。当我们看到林则徐率众加固洪泽湖大堤的恢宏群雕时,不禁思古探今,思绪万千,眼前的海晏河清已经无从让人想象历史曾经的壮烈。

位于洪泽湖大堤东南的三河闸水利枢纽工程,西接洪泽湖,东接淮河入江水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淮安的又一个治水奇迹。

晴空下,“千里长淮第一闸”横亘于碧波之上,通江锁钥,气势恢宏。这座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大型水闸,结束了淮河下游地区300多年洪水肆虐的历史。1951年毛泽东批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第二年三河闸开工建设。16.4万名建设者调动32万吨物资器材,仅用10个月时间就建成使用,这样的建设速度即使放在今天机械化施工的条件下也是惊人的,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大创举。

“淮安在大运河的地位如此重要,除了地理位置原因,还和运河淮安段‘穿黄入淮’的特点分不开。历史上由于黄河夺淮、水灾泛滥等,运河作为国家命脉的重要职能受到严重威胁。淮河治水成功,保证了京杭大运河的顺畅通行。”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孟爱民告诉记者,淮安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得到过水利,也遭受过水患,对江河湖泊的治理与开发,创造了独特的治水文化。淮安水文化景观是治水文化的重要呈现和直接反映,是淮安人创造的各种水文化的集成。

在运河之都水城淮安,还有一个穿越千年时空的交汇。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古、今水利工程在这里相交,达到完美的融合。上部是南北向京杭大运河,下部是东西向淮河入海水道涵洞,上槽下洞的结构形式,使京杭大运河航运与入海水道泄洪互不影响,这就是亚洲最大的上槽下洞式水立交——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工程。

在立交工程处大运河东西两岸,各建有一座高31.9米、7层塔式仿古式桥头堡,两堡之间用悬索连接成为一座钢索缆桥。登上缆桥,远远看去,平原千里莽莽苍苍,脚下是浩浩汤汤的运河水,不时有船在桥下穿行。

“因为大运河的日常水位要比淮河入海水道高出五六米,所以这两条河流相交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工程措施。”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大运河立交管理所所长李璟介绍,“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工程自2003年投入运行,已经有20年的历史,未来还会建设二期工程,将使淮河拥有独立的入海通道。不仅使淮河进一步安澜,也能调节运河水,更好服务沿岸发展。”

淮安,即淮水安澜。如果说“水”是淮安偏旁,也是淮安的骨架,那么“安”则是淮安的灵魂,安住于水,城水共生。行走在淮安大地上,仿佛进入了一个水的世界,触目所及皆是波光,耳中所闻尽为水声。

记者 于晓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