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原野 振兴蝶变 ——濉溪县谱写乡村共富融合发展新篇章

2024-06-05 09:35    淮北新闻网

走在濉溪大地,广袤的田野一片金黄、设施大棚里果蔬枝繁叶茂、农业示范园硕果累累、圈养的牛羊又肥又壮……多元化的农业项目透着勃勃生机,记者处处感受到乡村振兴的鼓点和活力。

走进位于临涣镇徐楼村盘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国家级生态农场”——高标准黄桃示范种植园,只见一排排翠绿的桃树笔直排列,黄桃已经缀满枝头。“我们主要从事蛋鸡和黄桃苗木育种,采用以养代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变废为宝的生态经营模式,是当地循环经济的代表。”生产负责人何奎告诉记者,目前企业拥有存笼高产精品京红蛋鸡10万余只,年产2000余吨无公害鲜鸡蛋,是皖北地区最大的蛋鸡养殖企业,产品远销南京、上海等长三角经济区,黄桃年产值200余万元。

另一边,在孙疃镇代庙村,按照“坚持党建引领,促进融合发展”的思路,由村党总部领办成立“代庙村丰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村支部领办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合社”的“三社融合”发展模式,与土豆深加工企业签订订单种植土豆,亩产土豆5000公斤左右,亩净利润7000元以上,让多个村吃起了“土豆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无独有偶,在刘桥镇王堰村白玉蜗牛养殖基地,几名社员正在为蜗牛投喂蔬菜叶。“3个大棚内共有白玉蜗牛300余万只。”该村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聚焦强村富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把个体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资源整合起来,建设白玉蜗牛养殖大棚3栋、蔬菜瓜果大棚21栋,培育特色种养产业,同样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为了提升蔬菜种植效益,实现从低端品种向高端品种转型升级,四铺镇梁圩村打造的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南区)吸引了采访组记者的注意。“基地建设于2022年,有190座农业大棚,每年可生产芹菜110万公斤、上海青90万公斤、生菜40万公斤、西瓜30万公斤,全年有菜出产、有菜销售,一年四季销售无‘空窗期’,年销售收入约400万元。”该村“新农人”张凯强告诉记者,立足四铺镇,就可以直接接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这里已经成长为安徽省5A级服务“三农”金牌农场、安徽省示范家庭农场、“淮优”农产品供应基地,注册生产的“相珍园”芹菜入选“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上海青、生菜、芹菜等5个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特色产业是激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濉溪县聚焦高质高效,做好产业振兴“土特产”文章,特色产业打响品牌。2023年,认证(续展)绿色食品企业37家,新增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2个。标王农牧、“五沟香”大米、“阳光先生”葡萄、“世伟”西瓜获评“皖美农品”品牌。黑糯玉米通过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为安徽省首个。“沃土5号”马铃薯亩产5085.5公斤,创全省马铃薯最高亩产纪录。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增家庭农场2322家、农业合作社126家。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链条,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58家。

春风化雨,耕种满田,濉溪县正乘势而上,向着全面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记者 闫肃 通讯员 李莹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