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干好一件事——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闫兴亚

2024-05-29 10:05    淮北新闻网
“工匠心做事,感恩心做人。”5月15日上午,安徽省矿业机电装备有限公司液压车间机四班班长、数控车工闫兴亚,用一句话总结了28年来的工作感悟。

当日,在车间里数控车床发出嗡鸣声中,闫兴亚正严格按照图纸规格要求,神情专注地进行立柱的车削作业。他精心编写着代码,控制着数控机床的每一个细微的操作,以确保产品的精度和质量。

“我不是那种拥有‘天分’的工人,唯有勤勉才能补拙。”闫兴亚说。

1996年7月,闫兴亚来到安徽矿机金工车间做一名车工学徒,怀着激动而憧憬的心情,跟着老师傅学习车床操作。

每天面对着冰冷的铁块、满手的油污,有时溅射的铁屑不小心粘到皮肤上,还会烫出一个疤;开车床不准戴手套,尤其是冬天,经常接触冰冷的铁块和模具,手被冻得刺骨凉,浸满掌纹的油污也很难清洗掉……那会儿,闫新亚有点萌生了退意。

但在此后不久,他有幸参加了一次集团公司举办的劳模报告会,劳模的生动故事触动着他青春火热的心:原来劳模就在身边啊!他们没有可歌可泣的惊天壮举,只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了极致,在平凡的工作中发光发热。

“劳动模范”这个光荣而又响亮的称号,成为了闫兴亚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工作中,他不怕向师傅虚心请教,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把师傅传授的一些车工诀窍与自己揣摩的心得体会随时记录在笔记本上,并时常消化,同时自费购买了一些车工类的书籍,在业余时间钻研。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与磨炼,他的车工技术日益成熟,并成为了车间的技术骨干。

工作的第三年,闫兴亚所在车间接到7000件钩头螺栓,由于工艺问题,一个班次只能加工二十件左右,效率很低。

能不能改改工艺?闫兴亚利用一周的业余时间,经过10多次反复试验,对原来的工艺改进成功,使效率提高了五倍,工人体力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又有一次,车间接到一批长拉杆的加工任务,因为超出车床的最长加工上限,现有条件无法加工,闫兴亚苦思冥想,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巧妙地去掉限制加工长度的车床尾座,利用中心架和自己加工的过渡套筒进行配合,成功地解决了长度受限的问题,进而成功地完成加工任务,为公司直接节约外协资金10多万元。

“工作不分贵贱,只要肯奋斗肯钻研,就一定能发光发热!”守着三尺车床操作台,闫兴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

随着技术设备的更新,闫兴亚意识到,想要在这个行业立足,必须掌握过硬的数控技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控编程和操作知识,在锤炼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向智能化生产发起了攻关。

2019年,随着矿井开采智能化发展,支架改为电液控远程控制,推移缸底是安装感应器的核心部件,其内孔最小地方只有20毫米,深度达210毫米,内部感应器的垃圾槽单面深达十毫米,传统的加工方法,工作效率低、完成任务难。闫兴亚经过多方查阅资料和试验,设计制造出三套锥度变径椭圆刀套,解决了重点产品的进度和质量,此产品每年产值达200余万元,他因此被工友亲切地称为“刀具技改大王”。

敢于面对挑战,善于攻克难题;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问题反而更有斗志,这是闫兴亚不断成长进步的原因。

他利用滚动代替滑动的原理,用车床刀架代替尾座,设计制造出“一种用于内外螺纹加工的公司工具”,人均效率提高三倍以上,这套工具也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近年来,闫兴亚共改进工具、工艺三十余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传承”两个字。“师傅的言传身教,对青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依托安徽矿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平台,他充分发扬以理论教学,以任务教学,培训数控实战编程知识,受众200余人,为公司培养出高级工、中级工20余人。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有技术,自己有前途;一群人有技术,企业有前途;一代人有技术,国家有前途。”

坚守在生产攻坚一线,闫兴亚从一名学员成长为高级技师、数控大拿,他敢于面对挑战,善于攻克难题,用双手诠释着对技艺的执着与追求。由于表现突出,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安徽省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在他心中,传承劳模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把平凡的工作变得不平凡。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韩桂芳 摄影记者 梅月 通讯员 张锋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