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养老托起幸福“夕阳红” ——我市推行“嵌入式”养老新模式

2024-01-24 09:20    淮北新闻网

作为第三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我市坚持创新引领,因地制宜推行“居家+社区+机构”“嵌入式”养老新模式,让机构专业养老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为老年人就近提供就餐、就医、文娱活动等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离家不离亲”的养老需求。全市建成“嵌入式”养老机构11家,覆盖社区50余个,惠及老年人4万余人。工作成效得到广泛认可,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予以批示肯定。


家门口设点布局更合理

我市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依托社区内部或社区附近的地缘优势,用好城市“金角银边”,优先在老龄化程度高、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的位置选址布局。

设在厂矿社区。针对部分煤矿关停并转,退休职工较多的实际,民政部门将矿区“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气和物业管理)移交的闲置资源进行改建扩建、完善功能,建成集全托、日托、日间照料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设在新建小区。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政策,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新建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近年来,先后配建相山区城里社区、烈山区任楼街道、杜集区岱北社区等一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设在中心城区。鼓励引导辖区国有企业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发展养老产业,盘活资产开展养老服务。淮海实业集团公司将市中心的原有办公大楼进行高标准改造,建设成集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一体的高端养老服务综合体。


多元化运营市场更灵活

我市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入社会养老服务公司进驻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根据养老市场发展需要,灵活采取单体、合作、连锁等方式开展经营活动。

单体经营。安徽颐雅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等7家养老企业依托各自的管理人才、服务团队及市场品牌实行独立经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在招商引资、财税补贴等政策扶持下,主动对接后疫情时代老年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实现从“活下来”到“经营好”的转变。

合作经营。为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的需求,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与特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共建,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服务,消除老年人“养不能医”的顾虑。烈山区海孜社区依托海孜医院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打造“医—康—养—护”四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连锁经营。引导实力较强的养老服务公司纷纷增加养老布点,打造连锁品牌,统一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内容、标准规范,实现规模效益,扩大影响力。广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在成功运营相山区城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相继在玖珑府、天赐良园小区投资建设2家养老机构,并将业务范围向县区及周边地区拓展。


集成式供给服务更优质

通过整合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我市着力打造“四嵌三入一床位”养老服务综合体。

“四嵌”服务。“嵌餐”,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开办老年食堂,研制推出适合老年人的营养套餐,解决老年人在哪吃、吃什么的难题。“嵌护”,设立老年护理室,对有照护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口腔检查、伤口换药等40余项基本医护介入服务。“嵌康”,定期邀请市人民医院、矿工医院医生坐诊,为老年人开展健康诊疗、处方用药辅导、康复训练等康养服务。“嵌浴”,根据老年人健康情况,提供“养老中心助浴+居家助浴”服务,在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助浴室,配备助力扶手、沐浴椅、防滑垫等,由助浴师帮助洗澡。同时,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由专门护士、助浴师上门提供洗头、泡澡、理发、剪指甲、床上杀菌除臭等“一条龙”服务,累计服务1万余人次。

“三入”服务。“入照”,推行“白天接受照顾,晚上回家休息”的服务模式,开设日间照料中心,为周边老年人提供日间休息、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社区养老服务。“入户”,开展“关爱来敲门”探访陪伴独居老人活动,定期上门拉家常,详细了解老年人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及日常需求,累计为老年人免费送药、送物、理发等5万余次。“入托”,针对家中暂时无人照顾的老人,提供短期集中住宿托养服务,给长期照料老人的家属一个“喘息”。

“一床位”服务。为满足失能失智“不能离家”老人养老需求,对家居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安装呼叫终端、充气床垫、电子围栏等,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00个,结合老年人身体状况开展标准化护理、个性化服务5000余次,将专业照护延伸至老年人家中。


多要素保障 产业更持续

围绕调动运营主体积极性、提升智能服务水平、加强队伍建设,我市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养老产业发展动能。

强化财政支持。对新建或改建的县(区)、镇(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实行社会化运营的养老服务中心,按照收住对象失能失智程度给予相应运营补贴。对享受居家上门服务的特殊困难老人,按照失能老人200元/月、自理老人100元/月的标准给予补贴。

强化数字赋能。依托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持续提升养老产业数字化水平,投资900余万元高标准建成全市统一的集信息发布、养老服务、平台监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养老”智慧平台,涵盖呼叫中心、居家上门服务、健康养老咨询、监管等8大类56项服务,并将实时监控、消防报警、食品安全、视频会议等融入平台,实现线上监管调度与线下提供服务实时联动。平台目前覆盖3700多名老年人,签订服务商80余家,累计服务34.2万余人次,近48.5万工时。

强化人才培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引企进校”模式,与爱晖康养公司合作成立养老服务专业,设立订单班培养专业人才。民政、人社等部门通过线上线下组织专场招聘会,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落实护理员持证奖励、入职奖补等优惠政策,200多名从业人员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推行“嵌入式”养老模式,提供家门口“一站式”养老服务,我市推动优质服务下沉,满足多元养老需求,提升家庭幸福感,让老年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坚持规模适度、资源集约,累计投入2000万元,全市50多个小区就近建设总面积达2.74万平方米的养老服务中心,实现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高品质养老服务。坚持以养老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手段,配置专业力量,整合老年大学、社区食堂、康复站、全日托养中心等10多个机构,组建日间照料、助浴、社工等30多支服务团队,较好地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嵌入式”养老服务充分尊重老年人原有生活习惯和居家养老观念,有效缓解子女养老压力,累计惠及8万多个家庭。

首席记者 肖干

通讯员 郑言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