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多少?提供住宿吗?”“这个岗位专业要求比较强,月工资5000至7000元……”9月2日上午9时许,市职工服务中心二楼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由市总工会主办的“工会送岗位乐业在江淮”2023年“金秋助学阳光就业”专场招聘会,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年轻大学毕业生辗转于各企业招聘台前,寻找心仪的工作岗位。
五年来,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做好就业工作的相关要求,解决企业用工难和求职者求职难问题,推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五个淮北”建设贡献力量,市总工会紧紧围绕自身职能,以“工会送岗位乐业在江淮”就业援助行动为主平台,以做好常态化招聘为根本,大力实施就业援助行动,共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456场,实现稳定就业1.7万余人。
新春访万企解难题联动摸底建立清单
每年春节前,市总工会开始精心筹备“工会送岗位乐业在江淮”就业援助行动,制定总体目标。
组织大调研。围绕企业“招工难”和求职者“找工难”开展调研,摸清底数,建立清单,分别组织工会干部进园区、进企业,全面开展企业招工用工需求调查,及时掌握企业用工计划、招工进度以及缺工人数、缺工工种、工资待遇等情况,建立企业用工清单。突出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受疫情影响零就业家庭、困难职工家庭成员等重点群体,建立劳动者求职需求清单。
对表对标省总大调研部署,加强与党委政府、高校、人力资源公司四方联动,共享资源信息。其中特别跟进“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及时掌握缺工企业名单,作为市总工会调研对象与包保重点。与乡镇、高校联合启动就近就地就业深度调研,分析就业结构性矛盾分布及其深层原因,有针对性从就业观念、就业环境等方面完善宣传服务措施。
线下线上分类招聘精准连发全面覆盖
“我是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想找个离家近、轻松点的岗位。刚才逛了一圈,发现不少岗位都适合我……招聘会办得挺好,岗位涵盖面广,能满足求职者的需求。”今年2月3日下午,在招聘会现场23岁的求职者翟梦雷喜滋滋地说。
每年春节前后,市总工会强化统筹和对下指导,参考调研掌握情况,依据时间节点、企业分布、群体需求等不同,排定乡村大集、五群十链企业、开发园区企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校企对接等十类线下招聘会,以自办或联办方式序时推进。
仅2023年,市总工会就组织2000多家重点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在现场进行招聘,提供中高层管理、文职、技术、服务等41512个岗位。每家企业展板前都清晰地印有招聘岗位、薪资待遇等信息。求职者纷沓而来,在属意的企业招聘台前认真翻阅招聘信息,详细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招聘岗位、职位待遇等情况,郑重填写着求职登记表……
同时,招聘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线下招聘会分别在两宫广场、万达广场、烈山区润发购物广场、濉溪县中苑大厦、杜集区孙庄商业街分会场同步举行,充分满足求职者的需求。线上邀请了16家企业管理人员做客市总工会融媒体直播间,推介缺工岗位,通过市传媒中心全媒体直播发布。直播间实时传达招聘岗位信息,求职者通过线上与企业互动,各企业代表则纷纷推介企业,亮出自己的岗位,亮出自己的诚意,亮出自己的待遇,留住可用人才。
搭建用工求职平台破解招工求职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
“市总工会多措并举让用工企业能够以招聘会为平台,宣传企业,展示形象,广纳贤才,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我市各级工会立足本职、主动作为,为职工、为企业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地就业。”6月26日,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近年来,市总工会升级职工网上就业服务平台,扩容网上岗位直搜、在线面询面试、跟踪统计等功能。印发平台操作指南,搭载“一企一码”快捷应用,即时更新发布招聘信息,实时在线服务。同步开设钳工、焊工等网上课堂,实现求职招聘服务“一站式”“全天候”。就业创业援助活动集中行动期间,平台平均每天动态更新岗位信息超600多条,通过平台求职报名4800余人次。以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开展多种招聘活动;线下部门联动,多管齐下,与人社、财政等部门配合在各县区、工业园区、开发区、乡镇街道、工会驿站、商超广场组织新就业形态、农民工专场、4050人员专场、女职工专场等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工会巧搭台,企业唱大戏。依托工会融媒体中心,立体宣传强势穿透。坚持氛围营造“形、声、像”并进,推进招聘服务“网、端、微、屏、报”全媒体穿透。170家工会阵地、200多个窗口大屏、1000余辆出租车灯箱快速宣传,工会官网、官微、市县电视台媒体等同步发声,并在乡村大集、交通路口等悬挂标语条幅,发放行动简介、维权政策等宣传资料1.2万余份。
今后,市总工会将继续利用各节假日和返乡人员集中等有利时机,持续组织多场包括新业态企业、支柱产业、重点工程、开发区、乡镇等各种类型的招聘活动,搭建用工、求职平台,破解招工、求职难题,切实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竭力在企业和求职者之间打造工会就业援助品牌,以实际行动助力淮北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代城艳
摄影 记者 梅月 通讯员 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