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淮北市耕地面积249.5万亩,是安徽省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主产区和优质产区,常年粮食种植面积4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50万吨左右,其中小麦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时序更替,实干前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解决好粮食生产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提高粮食产能有效途径。粮食主产区地位持续巩固。2023年,全市小麦总产量103.08万吨;平均单产502.1公斤,高于全省平均98.6公斤,连续六年居全省第1位,实现夏粮“二十连丰”。
育良种,增产基础更扎实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八月初的一天,位于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的柳丰种业就热闹起来。公司大院内,一辆辆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有序停放,等着运输种子;车间内,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颗颗金黄色种子从种子加工流水线上进入包装袋。
“今年小麦种子的芽率、纯度、净度都不错,总销量将超过1000万公斤!现在每天能产出种子10多万公斤。”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超告诉记者。车间从7月中旬以来便开始忙碌起来,接下来还得忙下去。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刘超和他的安徽柳丰种业以“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为己任,努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基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该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刘超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共育成新品种(系)36个,其中柳麦618、柳麦716、柳麦521、柳麦2020和柳紫黑麦1号5个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
濉溪县耕地207.6万亩,年粮食种植面积330万亩以上。该县精心培育“濉溪良种”“濉溪粮食”两大品牌,入选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小麦)和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获国家制种大县资金奖励,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今年我流转了土地1000亩左右,种植的是‘柳麦618’,比传统的粮食种植一亩地要多收300元。”濉溪县铁佛镇有名的良种繁育户王矿立说。
柳丰种业以“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户”模式发展良种繁育,带动了包括王矿立在内的50多位种植大户踏上致富之路。
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带领农民改变着传统农业面貌。种粮大户充分发挥规模经营优势,探索推行订单式、股份式、托管式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一起干、一起赚,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问题,也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目前,全市培育规模以上农作物种子企业21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有5家,亿元以上种子企业1家。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50万亩,小麦年制种产量2.6亿公斤,可供种面积2000万亩。2022年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7个,大豆品种3个,玉米品种1个。目前已建有稳定的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地点3个。2023年预计报审品种5个以上。
优结构,稳粮扩油见成效
希望的田野上,新的丰收正在孕育。
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同样道理,中国人的“油瓶子”里也要尽可能多装中国油。
2023年夏种,淮北市农科所在烈山区古饶镇南园供销合作社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建设了500亩试验基地,科学选配玉米、大豆新品种,摸索实现“玉米产量不减,大豆增一季”的目标。
孙疃镇为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增产目的,今年计划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7200亩,同时派出农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深入各村,跟踪提供技术服务。
7月初,五沟镇启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油酸花生种植、玉米轮作大豆种植验收工作。全镇21个村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合计8185亩,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合计1501亩。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两稳两扩两提”(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品质)总体布局,在保障全年413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的前提下,全市完成大豆播种面积86.6万亩,比2022年新增1.77万亩,大豆扩种任务高质量完成。
粮食生产,政策先行。农业农村部门以中央、省财政补贴为助力,落实市、县(区)财政配套补助资金,推动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对接种植主体295户,落实种植面积10万亩,超出省下达任务1.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任务超额完成,实现稳定粮食生产,多收一季大豆的目标;在完成1.74万亩油菜扩种的基础上,落实花生、芝麻油料播种面积2.52万亩;落实玉米大豆轮作田2万亩,推动籽粒、青贮和鲜食玉米协调发展,超额完成稳粮扩油任务目标。
农业生产,不敢停歇,为扛稳保障皖北粮食安全的重任,淮北一直在路上。
记者 闫肃
通讯员 王强 张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