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60万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打败了80万国民党军队,歼敌55.5万余人。战役历时之长,规模之大,歼敌之多,都是世所罕见的。淮海战役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淮海战役的胜利过程,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蕴含着许多革命精神,是党和人民宝贵的财富。这些经验、精神对于当前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淮海战役中蕴含着宝贵的革命精神
(一)淮海战役精神体现在党的英明指挥、科学决策。
早在1948年10月,中央军委就根据当时革命形势,及时抓住决战时机,制定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随后,又对战役准备和组织进行了周密的研究分析和具体部署。11月16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电报,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总前委的成立,对及时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协调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统筹战区军民全力支前,争取淮海战役的全胜,从组织上提供了保证。
淮海战役的胜利过程,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优势。在淮海战役的各阶段,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根据前线指挥员的建议,果敢决断,及时明确作战目标、作战任务、作战原则。淮海战役总前委坚决贯彻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并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创造性地组织实施,卓有成效地发挥作战艺术,保证了战役的胜利。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等全体参战部队坚决执行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指示、命令,英勇作战,坚决完成作战任务,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二)淮海战役精神体现在一往无前、英勇善战。
淮海战役国共双方参战的兵力,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地方部队6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有7个兵团、22个“绥靖”区,总兵力达80万人。解放军在武器装备方面也落后于国民党军,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而国民党军则是美式武器装备,配有大量飞机、坦克,其中不少是精锐部队。如果从人员数量、武器装备来看,我军处于劣势。面对困境,邓小平告诫部队,只要歼灭了国民党军南线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各路野战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为了阻击黄维兵团北上,在黄家阻击战中,中原野战军一纵二旅四团团长晋士林和政委郑鲁相继牺牲,可见战斗惨烈程度。在整个淮海战役过程中,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及地方武装,就是靠着这种革命和拼命精神,敢于斗争和自我牺牲,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才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战斗最激烈、双方伤亡最重、弹药损耗最大的战略大决战。据有关资料统计,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伤亡17.11万人,比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之和的8.7万人多近1倍;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比辽沈、平津战役伤亡人数总和(10.8万余人)还多。炮弹、子弹、炸药的损耗数,分别比辽沈、平津战役之和多1倍、0.7倍、5000余斤。正是依靠革命先烈们不怕苦、不怕死,英勇牺牲的斗争精神,才夺取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正如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所说的:“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吃下去了。”
(三)淮海战役精神体现在团结协作、众志成城。
淮海战役是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广大地方武装及民兵,共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协同作战。正如毛泽东所说“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几倍力量。”在淮海战役发起时,国民党军总兵力超过人民解放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中央军委在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注重发挥各级指挥员的聪明才智,尊重一线指挥员的创造。我军通过创新战法增强战斗力,成功地运用了阵地战、运动战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战法,打破了敌军精心打造的防御体系。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弥补了在人数、武器方面的不足,化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两大野战军在战役配合上,特别是在歼灭黄维兵团的战斗中,体现出高度的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由于中原野战军缺乏重型武器,围歼黄维兵团出现困难,中央军委遂指示华东野战军派兵协助。粟裕、陈士榘、张震迅即复电:“完全同意刘邓陈指示,抽出4—5个纵队,必要时还可增加3个纵队,协助中野歼击黄维、李延年。”最终,我军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兵力达12个纵队,其中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及一些地方部队。历时23天,全歼黄维兵团12万人,取得辉煌胜利,充分显示了两军联合作战的巨大威力。在中央军委、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参战部队的全体指战员、地方武装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发挥优势,压倒了装备精良的敌人,夺取了这一战略决战的全面胜利。就像中共中央电贺淮海战役胜利所指出的那样:“凡此巨大战绩,皆我人民解放军指挥员与战斗员、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前后方党政军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所获的结果。”
(四)淮海战役精神体现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战争的优良传统。淮海战役开始前,我军在兵力、武器装备、经济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没有强有力的后勤支援保障,要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困难的。淮海战役所在区域内,我军没有系统的后勤保障系统和组织,各类军需物资匮乏。战役规模空前,后勤保障任务较重。
由于人民解放军代表着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广大支前群众把“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冒着枪林弹雨,不顾风雪寒冷,夜以继日地运送粮草、弹药,抢救和转运伤员。胶东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带了一根小竹棍,每到一地就刻上地名,支前结束时竹棍上刻满了山东、江苏、安徽三省88个城镇和乡村的名字,成为百万民工战斗历程的象征。据统计,整个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达543万人,担架20万副,各种车子88万辆,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多万吨、筹运粮食9.6亿斤,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淮海战役的胜利,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所具有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充分体现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
二、淮海战役精神的当代启示
在革命战争年代,淮海战役精神指引着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战胜了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在新时代,传承好红色革命基因,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打赢新时代“淮海战役”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发扬淮海战役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守好党的初心,牢记时代使命,握紧历史接力棒。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转化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实际行动。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胜利。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斗争中不断壮大,在挫折中顽强崛起,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能否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把握方向、谋划全局、促进发展的能力,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立历史潮头,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二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淮海战役能够取得胜利,广大指战员的信心和勇气是重要原因之一。这种信心和勇气,来源于胸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自觉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定力、提升格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不断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
三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淮海战役之所以取得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党和军队赢得了民心。当年人民群众响应党的号召,不顾生命危险,英勇支援前线,与人民军队一起浴血奋战,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这是党领导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党能够在严峻挑战下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是党能够凝聚起不断创造历史伟业磅礴力量的重要根源。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为本、心系百姓,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强化党群的血肉联系。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从而凝聚人心,让我们的事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落实到具体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感和幸福感;要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不断汲取斗争力量,打赢新时期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时,决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悬殊。要想打败强大的敌人,困难可以想象,但人民解放军和广大群众通过顽强地拼搏,不懈地斗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当前,国家各项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难题,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就要发挥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战胜这些困难。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韧劲,以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咬定认准的目标和事情不放松,在创业的道路上乘胜前进,努力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郜快
作者单位: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