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我们身边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重视历史,强调要运用历史思维干事创业。2017年,他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讲到,“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这是他首次明确提出“历史思维”的概念。2019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六大思维能力,其中历史思维就放在了第二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强调“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是我们增强历史主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然要求。
已经发生并成为过去的东西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历史。但历史思维绝不仅仅是记录和重述过往,更强调的是研究反思曾经的客观存在,从而总结历史经验,最终落脚在把握和运用历史规律、指导实践上。习近平曾经指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这一段论述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对历史思维的认识。简而言之,历史思维就是“知古鉴今,继往开来”。历史思维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首先,看过去,客观再现历史事实。掌握历史事实是运用历史思维的前提,必须客观翔实地收集整理史料,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此谓学史实。其次,看过程,在正确解释历史事实中准确把握历史规律,指导实践。历史事件错综复杂,仅仅还原真相是不够的,必须抽掉特殊性,梳理出一般的历史规律,服务于实践,此谓明规律。最后,看未来,积极顺应未来发展趋势。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谋划行动纲领,以增强实践的预见性、主动性,使事物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此谓开新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下纷繁复杂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习近平一再强调,全党上下要加强学习历史,善于运用历史思维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清醒地看到我们过去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未来到哪里去,从而更好地承担历史使命,意义重大。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是坚定道路自信,保持战略定力的必然要求。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救亡图存,相继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在改革开放45年的创新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102年的伟大斗争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3年的曲折历史中得来的,是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在前不久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因此,以长远历史眼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我们就有坚定道路自信的底气和力量,从而能够保持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地沿着这条正确道路走下去。正如习近平所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正视历史,理解党和人民过去的艰辛探索,珍惜如今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就会充满信心,才能够从容辩驳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如果无视历史事实,认识不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就很有可能走向邪路,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灾难。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是认清国家发展历史方位,找准当前工作着力点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上,呈现出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内在逻辑。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历史任务,“站起来”的历史方位,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翻身做主人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过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对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探索,为进入“富起来”的历史方位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富起来”的历史方位,主要形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这段历史进程中。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拨乱转正,加速追赶发达国家的阶段,因此国家的中心任务就是经济建设,让各行各业快速发展起来,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起来。邓小平曾经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可见发展就是解决当时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改革开放40余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其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全局。在我们走向“强起来”的历史方位中,党的二十大立足重大转变,提出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历史思维认识新的时代方位,要求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紧跟时代步伐,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能墨守成规,死板僵化。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是深化认识“三大规律”,更好把握未来的必然要求。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把握规律、洞察趋势,才能科学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首先,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回顾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众所周知,苏联共产党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在执政70余年后一夜之间分崩瓦解。东欧一些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政权也改变了颜色。这与他们忘记初心使命、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脱离群众等原因是分不开的。总结各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应有之义。其次,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五百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程,有历史的必然性。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曾提出,要根据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训,总结社会主义的搞法。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有利有弊。但后来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时,领导人们或不想改革,或不敢改革,或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乱改革,导致事业失败。历史证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在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最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世界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背后往往是新兴大国通过与守成大国的战争,实现霸权地位的转换,这就是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这种历史现象建立在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历史条件之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以往的历史条件已发生根本改变。习近平强调,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在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前,各国只有加强交流,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解决全球性问题,才能将人类带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习近平的历史思维体现了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洞察历史、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现如今,我们已经迈上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在未来的赶考之路上必须深刻把握历史思维,保持历史警惕性,坚定不移朝着历史指明的正确方向前进。(胡振)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