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策研究室、淮北市传媒中心联合开辟《调查研究》栏目,陆续刊登各地各单位优秀调研报告,供参考。
为推动我市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近日,市委政研室深入基层调研,学习外地做法,就推动我市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就业帮扶车间在脱贫攻坚期被称作扶贫车间,最早发端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17年2月,中央政治局将山东扶贫车间纳入集体学习的12个典型案例之一。2017年7月,安徽省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驿站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省统一部署,我市认真抓好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从数量规模看,2017年以来,共建设就业帮扶车间23家,其中省级认定9家(带贫率在30%以上或吸纳贫困人口数不少于10人)。从区域分布看,就业帮扶车间主要分布在濉溪县10个乡镇22个村,其中铁佛镇5个,其余9个镇1—4个,多建在贫困人口数量较多、人口相对密集的镇村或交通要道周边。从投资强度看,累计投资2272万元(其中利用扶贫资金865万元),投资总额在50万元以下的就业帮扶车间12家,占比52.2%;50—100万元9家,占比39.1%;100万元以上2家,占比8.7%。从生产状况看,23家车间中有16家正常生产,2家阶段性停产,4家签订企业暂未开工(闲置),1家改为村民活动中心。从涉及产业看,服装加工类企业10家,制造业配件加工企业6家,农产品、食品加工运输类企业4家,均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带动就业看,全市实现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15937人,带动222名群众、82名脱贫人口就业(其中带动就业最多是临涣镇临南村帮扶车间,带动78名群众、18名脱贫人口就业),总体带贫率维持在30%以上。从增收成效看,累计发放企业吸纳脱贫人口补贴235.8万元、脱贫人口岗位补贴137.5万元。与此同时,调研发现,我市就业帮扶车间同省内阜阳(累计建设扶贫车间261个,带动贫困户3359人)、宿松(2020年末总体带贫率46.91%)等地相比,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就业带动力不强、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等问题,与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总体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对策建议
扶贫车间是精准扶贫、精准帮扶的产物。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在新时代、新阶段,推动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顶层设计促发展。一是政府主导。市县(区)政府要把加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作为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部门援建、村级所有”的办法,积极统筹推进。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经营主体投入车间建设,盘活村集体老厂房、学校旧址等闲置土地。二是规划引导。本着“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原则,编制淮北市就业帮扶车间发展规划,探索制定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地方标准,与农村改革、生态振兴、绿色发展、乡村治理等有效衔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就业帮扶车间向“乡村振兴车间”“创业孵化车间”转型发展。三是党建引领。探索“党建1+车间N”模式,以镇为单位,整合全镇车间成立股份制公司,各车间以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建立起村集体和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用市场的逻辑、企业的思维进行管理和监督,推动车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实现“三增收”。
(二)坚持因地制宜促发展。一是依托龙头企业抱团发展。对于有一定工业基础、交通优势明显的村,以镇为单位,推动辖区内就业帮扶车间与龙头企业“抱团对接”,选取具有劳动密集型或对初级材料依赖性比较强的生产环节,向就业帮扶车间下沉,指导龙头企业与帮扶车间联合组成产业链,打造为某一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加工基地,实现“轻资产化”发展。借鉴商丘市夏邑县的做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纺织、鞋服、电商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依托特色资源就地发展。对于工业化基础薄弱、且农业初级产品产量高的村,比如依托四铺“菊花小镇”、五沟“一村一块田”等当地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化种养殖、农村电商、农旅融合等乡村主营业态,发展“居家式、分散式、家庭作坊式”等模式,让村民既可以选择“居家”灵活就业,也可以选择“车间”稳定工作,既增加收入又照顾了家庭。三是依托数字经济赋能发展。依托市县(区)两级数字平台,及时双向推送针对性岗位用工信息,定期公示车间运营状况、带动就业数、吸纳脱贫人口数、主要生产项目、消费者需求、支付劳动报酬等情况,帮助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实现精准匹配。
(三)完善扶持政策促发展。一是强化政策衔接。对接省已出台的47个配套文件,整合就业帮扶车间专项发展基金,在场地租金优惠、带动就业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补贴、贷款优惠等方面延续政策执行期限,为车间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二是强化分类施策。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借鉴广西南宁市做法,精细分解当前就业帮扶车间支持政策,探索开展就业帮扶车间“星级评定”,针对不同星级车间量身定做“惠企政策包”,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车间“升级一批、扶持一批、新建一批、清理一批”。三是强化考核激励。完善“月调度、季考核”机制,筛选优质就业帮扶车间建立“白名单”制度,优化创新“政府+银行+担保+保险+车间”信贷投放模式,在信用评价、践行社会责任表彰、加大公共服务购买力度方面予以支持。对吸引就业人数多、年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就业帮扶车间,由县区人社部门授予“乡村振兴工厂”牌匾。
(四)突出人才保证促发展。一是加大技能培训。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淮北”建设行动,用好“小老板培育工程”等有效载体,有计划推行“短、平、快”职业技能培训。借鉴河南商丘市做法,开展“订单式”培训,依托县区职教机构,开展不同业态、不同群体的就业培训,并提供培训补贴。二是加强人才储备。借鉴云南昭通做法,搭建“就业创业帮扶基地”,发挥专家、专业人才、本土人才在就业帮扶车间中的作用,定期举办“乡土人才之星”“乡镇下单、人才接单”等活动,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鼓励技术能人返乡创业,推动从“输血”援助到“造血”帮扶的转变。三是保障合法权益。加强社保、司法等部门同车间联系沟通,建立县级人社部门专员联系制度,督促指导入驻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务协议或承揽合同,将务工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保障,为就业帮扶车间用工和脱贫人员就业提供法律保护。
(五)健全保障机制促发展。一是完善联动推进机制。由人社部门牵头,会同组织、农业、乡村振兴等部门,成立推进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工作专班,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领导体制,发挥“第一书记”上下协调、外引内联作用,采取“村级报、镇(街)审、部门把关、县区建”的程序,对每个就业帮扶车间发展进行科学论证,确保建设有依据、运行有保障。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就业帮扶车间的目的是带动农民增收。建立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延续“一免两减半”优惠政策,引导村集体同车间企业达成5年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前2年为共建期,促进就业帮扶车间和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前、建设中、认定后”工作指导,支持做好选址、产业引进、车间管理,严格规范认定授牌。开展专项清理行动,就业帮扶车间不得长期停产、闲置或用作仓库,保持就业帮扶车间生命力。
市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