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记·我说隋唐大运河|绫刻上再现繁华盛世

2023-06-23 11:05    淮北传媒发布微信公众号



千百年来,大运河穿越历史、奔涌向前,已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载体。隋唐大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3个部分之一,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航运能力最大的通航运河。在淮北,有这样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它的考古发现是中国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证明了隋唐大运河的流经路线,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也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佐证。它的发现让淮北这座小城因古老的大运河而走向世界。

在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九周年到来之际,淮北市传媒中心特别策划《城市印记·我说隋唐大运河》,邀请与柳孜隋唐大运河工作生活相关的讲述者分享他们的运河故事,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展示近年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成果,讴歌中华民族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激励人们讲好中华文明的多彩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运河畔流传的关于隋炀帝南巡柳孜的美好传说激发着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灵感。在淮北,有一位以绫为材质,用刻为表现手法的工艺美术大师,创作了十二米绫刻长卷——《隋炀帝巡幸柳孜》,用刻刀雕琢城市气韵、传承运河文化。今天,让我们跟随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级非遗项目——贺氏绫刻画传承人贺馥去感受柳孜隋唐大运河昔日的壮美与辉煌。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

 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我是贺馥,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级非遗项目——贺氏绫刻画传承人。我与大运河的不解之缘要从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说起。

1999年, 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发现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桥墩、沉船和大量文物的出土,不仅揭开了古运河通济渠的走向之谜,也印证了柳孜镇曾经是隋、唐、宋三个朝代运河岸边重要的经济重镇。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座落在通济渠中段。在历史上,通济渠曾起到了“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的枢纽作用。 

当年柳孜镇热闹繁忙、车水马龙,商船在码头装卸粮食、瓷器等生活用品,是货物集散地和重要驿站。



绫刻长卷展运河盛世

再现昔日繁华



古运河之美、传说中的隋炀帝乘龙舟而下南巡柳孜的故事,在这里盛传不已。运河之谜吸引着众多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查、探索、研究,也激发着地方政府以大运河文化为中心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构想。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民间盛传的关于隋炀帝下扬州途经柳孜,驾临柳孜行宫的传说和故事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历时两年,我创作了十二米绫刻长卷《隋炀帝巡幸柳孜》,用自己的表现方式传承着大运河文化。

《隋炀帝巡幸柳孜》这幅作品分为三大板块。画卷正中的核心场景是临涣县令出迎隋炀帝的场面,里面包括下船后的隋炀帝带领萧后及众位夫人、彩女、王公、百官前往柳孜行宫,地方官员及仪仗队在柳孜行宫前恭迎圣驾。第二部分展现了柳孜古镇商业繁盛的市井风貌,繁华的古镇农贸市场,鳞次栉比的店铺,街道上民间杂耍的队伍。


最后一部分刻画了运河两岸杨柳依依、人潮熙攘,运河之上桅樯林立、浩浩荡荡的盛世之貌。2010年这幅作品曾在上海世博会安徽馆中展出,成为代表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这也激励着淮北的文艺工作者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体现运河文化的作品。



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

让运河文化古韵新生



大运河的历史功绩,柳孜古镇的昔日繁华,古代淮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柳孜绿柳如荫,美酒飘香……,我希望通过绫刻艺术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使人们在观赏作品的同时,能够回顾历史,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鉴见得失,同时激励后人保护、开发、传承运河文化,打造运河文化名城。如今,淮北多方位开展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柳孜作为一个后申遗时代的运河小镇正在重新崛起。以柳孜运河遗址核心保护区为范围,以厚重的运河文化内涵、优良的生态景观设置为依托,柳孜文化园一期、二期建成开园。“濉溪号”观光小火车也开进柳孜。一个集柳孜运河遗址展示、游乐和观光为一体的旅游项目正让运河文化古韵新生。




大运河安徽段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开启了通济渠运河遗址考古工作的序幕。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对于皖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地促进和推动作用。虽然后来运河废弃,但是仍然留下来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包括关于运河的传说、戏曲以及文学作品等等。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各地都在尝试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宣传和弘扬运河文化,这都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


记者:潘伟华 朱朝辉 刘爽堃 孙雅婷

编辑:刘爽堃 胡帅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