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前往临涣纯羊肉汤馆采访,并排而立的安徽省、淮北市两级政府颁发的“非遗”牌子,禁不住令人眼前一亮。它们在无声地告诉我们,这可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祖辈生长在临涣的张殿忠,打小吃“血盆饭”,跟街坊屠户学剥羊。“咩咩”几声羊叫,仅闻其声,就八九不离十判断出这只羊的年龄、精神头足不足。他在临涣老街支口大铁锅,卖羊肉汤。熬出的汤白似羊乳,香飘半条街。
张建华和弟弟张建民看中大爷张殿忠的手艺虚心学习。得到真传,也烧得一手香喷喷纯羊汤。张海龙放学回家,常给父亲张建华搭把手,剥羊扯腿,熬汤添柴。“羊汤不愧为华夏民族的一大美食!”张海龙暗暗下决心,长大也要烧一锅不变味的老汤。
门里出身,自带三分。张海龙说起烧汤的窍门,两眼炯炯有神,不乏自豪:“好汤配好料,首先要选用岁把两岁的本地散养山羊。尤其掌握好水和骨肉的比例。先大火后小火,得熬制两个半小时。熬制过程不放花椒、料酒调味品。当中不能加生水。汤熬好后澄清,撇去浮油,倒掉骨渣,只留用中间层纯汤。再配上农家手工纯红芋粉皮,汤鲜肉美。”
十里八乡来临涣赶集上店的,都想喝碗纯羊汤。街坊邻居来客也喜欢带来一饱口福。但一天中午,乡亲们再光顾纯羊汤馆,却吃惊地发现门口卖起了摩托车。原来不少人瞧见羊汤生意火爆,杀猪的、卖卤菜的、打烧饼的,也都纷纷开起羊肉汤馆。为了快赚钱多赚钱,一些人使用内蒙古的冻羊肉,还有的掺猪肉、鸭肉冒充羊肉。一时间鱼龙混杂,真假李逵难辨,临涣纯羊汤声誉大跌。张海龙一气之下,熄灶改行。
可乡邻们不答应:“喝来喝去还是你的羊汤味纯!”老父亲和叔叔、大爷同样不依不饶:“张家纯羊汤体现了临涣人的善良纯正,创下牌子容易吗?哪能说丢就丢呀……”父辈们心里难受,昏花的老眼噙满泪水。
新世纪之初,停业两载的张海龙,又支起羊汤大铁锅。决心不负众望,不仅要保住张家纯羊汤牌子,还要把牌子擦得铮亮。愿望是好,可做起来并不简单。
“张老板,这汤不是你们的纯汤味呀!”一天,张海龙刚进店门,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主顾向他提意见。张海龙尝了尝汤味,又捞出羊骨头看看。这才想起,前天有个涡阳朋友打电话,等着用钱,要把家里养的几只羊卖给纯羊汤馆。张海龙正在外地办事,就答应了,想不到是绵羊。他把三个店的人召集到一堆,先自我检讨一番,然后立下铁规,今后张家纯羊汤馆,非本地的临涣山羊不用。
熬一锅上好的羊汤,得两个多钟头。并且人不离灶,调节火候,不时用勺子撇掉漂上来的血沫子。一个刚进店的徒弟,只顾玩手机发微信,竟然烧煳了锅。张海龙面冷似水,吩咐立马把汤倒掉。
倒掉?岂不太可惜,加点水再熬还能凑合卖。“凑合就不是咱们的纯羊汤了!”张海龙头直摇,又长叹了口气:“三代人了,坚守的就是这锅从不变味的老汤啊!”
一锅损失好几百元的汤缓缓流进下水道。大家却从这锅倒掉的汤中,看到张海龙坚守老字号的决心,看到张家第三代掌门人比纯汤还要纯的人品哪!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海龙在想,人老是自然规律,无论活着的时候多风光,最后都要向世界说再见。但临涣纯羊汤不光要存活,还得发扬光大。他以濉溪创业促进会为平台,收徒十多人。徒儿们不负师父所望,将临涣纯羊汤馆开到濉溪县城、阜阳太和、山东青岛、江苏常州、上海黄浦江畔……并且一个比一个红火。
记者 王晨
通讯员 吴汉 张紫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