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局长刘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关键、攻难点、补短板,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提档升级,为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了教育力量。
一是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市、县区委先后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职责。选举产生第一届市教育系统党委,强化对全市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统一指导。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层面党组织294个,实现了全市公民办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大力培树基层党建品牌,3所学校党组织入选“领航计划”市级示范库;2所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持续从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开展专项巡察、督察,实现市直学校巡察、督察全覆盖。
二是教师队伍全面优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作为教育督导评估重要内容。出台《淮北市中小学校引进优秀教师暂行办法》,开辟优秀教师引进“绿色通道”。10年来,公开招聘新任教师3748人,引进优秀教师、优秀高校毕业生518人,定向培养乡村教师635人,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工程,每年完成1.8万余名教师年度继续教育培训。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建立2个“名校长工作室”(成员13人)、29个“名师工作室”(成员323人)、11个“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107人),通过名师示范、教学比赛、集中研讨等多种形式推动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优秀教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10年来,在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111名教师荣获全国一等奖,210名教师荣获全省教学一等奖,获奖比例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教育改革实现多点突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我市3项试点项目列入安徽省首批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推进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淮北市成功入选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全省仅淮北市、马鞍山市2市入选。全面启动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把“五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双减”改革,课后服务全面开展,形式丰富多彩。严格压减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市69家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100%。大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目前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为4%,提前完成省定5%以内的目标任务。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理顺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解决了以往统筹乏力等问题。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相山区、杜集区2021年实施校长职级制管理,市直学校2022年实施校长职级制。
四是教育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10年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5所,面积324378平方米,公办园覆盖率不断提升。全市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95.01%,普惠率达95.14%,公办园占比52.85%,均高于省定考核指标。2017年,我市在皖北地区率先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18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全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23所,进一步优化了中小学布局。投入资金3.6亿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能力提升及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县域内办学差距进一步缩小。推进老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扩容重组,将闲置多年的原二职高、原二中、原南湖路小学、原工业学校分别改建为市一实小高年级部、市三实小高年级部、首府实验小学分部和市二中东校区,增加学位4970个,有效解决了老城区学校学位紧张问题。制定实施《淮北市重点发展区域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2035年)》,环湖小学、市三实小中湖校区、泉山路学校、太阳城学校、曲阳学校、淮师大相山附校、翠峰中学、江苏师大相山附校等一批新建学校投入使用,新增学位20990个,大大缓解了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
市一小二中南湖校区、绿金花园学校等一批新规划学校正在实施建设,将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由老城区向新城区逐步疏解融合,以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城市创新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内涵式发展,稳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和新高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淮北一中新校区、濉溪二中新校区,扩大了优质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目前全市省级示范高中8所,在省级示范高中就读学生比例达6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先后投入32亿元高规格建设职教园区,高标准规划职业教育。合并中职学校,由最初25所压缩到6所,推进中职教育集约化发展。建设省级实训基地33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35个。“校企合作谋新篇,产教融合促发展”被市委深改组评为2021年度十佳案例之一;3所中职学校的4个案例入选2021年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大力推进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转设为淮北理工学院,一期工程实现一年建成,当年评估验收,当年招生办学,创造了“淮北速度”。该校2021年开始招生,现在校学生5900余人。我市实现自办本科高校梦,建起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纵向贯通的职教体系。
五是教育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实施精准扶贫,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全面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10年来,拨付各类资助资金共计7.24亿元,资助学生58.6万人次,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全市没有一名适龄儿童少年因家庭贫困失学、辍学。深入实施暖民心教育行动,加速推进爱心托幼服务,2022年秋季学期,全市提供托位数3660个、幼儿学位85126个,全市所有公办、民办幼儿园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实施老有所学行动,466个老年大学、学校、教学点均已开课,新增学员1.86万人,经常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达到5.6万人,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六是教育规模质量实现双提升。10年来,我市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打造了一批优势突出的品牌学校:3所学校评为全国文明校园,4所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4所学校入选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9所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3所学校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6所学校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83所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打造了中小学生花样跳绳、软式垒球等一批素质教育品牌项目,荣获许多全国性、国际性大奖。近几年来,随着全市整体办学水平大幅度提升,淮北教育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教育发展吸引城市人口集聚的功能彰显,各学段在校学生数持续普遍增加。2021年度,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不含高校)在校学生总数为393350人,总体比2016年增加53620人,为淮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教育力量。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公平和质量不动摇,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淮北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