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这十年】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2022-09-26 09:14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孙露露

这十年来,淮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动员和指导全行业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学笃行、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建设大美城乡,促进全市人民住有所居,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加快淮北市高质量转型崛起步伐、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五个淮北”提供坚实保障。

这十年,是我市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十年,百姓喜圆安居梦想。我们把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市人民住有所居的重要任务,努力为百姓安居托底。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十年来,累计完成投资337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8万套,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和新市民住房的问题,50多万群众喜圆安居梦,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广大棚户区群众实现了“无房变有房、小房变大房、旧房危房变新房”的梦想。累计投资11.389亿元,对187个老旧小区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建筑面积共计669.693万平方米,涉及户数73925户,通过改造,各小区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提升,达到了“道路硬化、小区亮化、环境美化”的整体效果,居民的居住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十年来,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我们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以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累计办理总产权项目191个、12万套,惠及近40万群众,淮北市处理“难办证”问题相关做法,获多位省领导的批示肯定和人民群众的一致称赞,“根治‘难办证’问题推进治理现代化”案例获评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破产和解“淮北模式”写入202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

这十年,是我市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的十年,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我们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城市高质量发展道路。

十年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城市路网体系不断优化,投资约25.3亿元,建成创新大道、S202改扩建、泉山北路上跨立交、望湖路、卧牛山路等31条重点道路,打通环山东路等14条城区“断头路”,完成龙山路、淮海东路等20余条道路改造,新增和改造城市道路总长123公里,城市路网密度达到8.03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21.85平方米。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城镇绿化提升行动,大幅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全市新增绿地面积607万平方米,新增10个综合公园、98个街头绿地(游园),对东部新城区路网、高铁新区路网、创新大道等92条道路进行绿化及提升改造,串联城市绿道276.7公里,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7.28%、44.27%、18.21平方米,三项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为“煤城”变“美城”添上浓重的一笔。实施城市双修,打造山水生态美城,实施采煤沉陷土地治理,建成绿金湖、朔西湖、南湖、乾隆湖等众多滨湖公园,实施采石宕口治理,建成花山、烈山、卧牛山、凤凰山、三五山、泉山等山体公园。完成相阳沟、西流河、东相阳沟、老濉河、龙支河、龙岱河、宁王沟、跃进河8条黑臭水体治理,多年的城市疮疤实现蜕变,变成了水清岸绿的滨河公园,市民实实在在体会到生态环境治理的巨大变化。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持续。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加快补齐,投资12亿元,实施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累计完成排水管道建设366公里,完成327个小区及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网改造,整个工程计划2023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完成龙湖污水处理厂扩建及5座污水提升泵站建设,开工建设丁楼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工程,对城区污水管网全面开展排查检测和修复改造,累计改造污水管网108公里,城市市政污水管网总里程达488公里,通过系列工程实施,全市基本实现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我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15%,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100%,中水回用率达42%,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公用事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城市燃气普及率98.0%,供水普及率99.4%,累计完成“三供一业”供水改造5.7万余户,燃气改造4.7万余户,持续推进供水燃气管线向渠沟、刘桥、朔里、石台等乡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安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我们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普查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市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约27平方公里,排查整治了17个易涝积水区段,系统治理城市内涝。

这十年,是我市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房地产市场规范程度不断提高的十年,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我们牢牢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动摇,坚持把房地产发展的落脚点放在民生上,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坚定不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十年,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2100万平方米,年均增速居全省前列。住房品质逐步提升,吸引碧桂园、新城、富力、世茂等50强房企入驻我市,提升我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品质,新建住房质量更高、配套设施更全、居住环境更加优美。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持续加大,我们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三年行动,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按照“管住不管死”的原则,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我们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以法治化市场化为原则,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切实维护购房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这十年,是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快速发展的十年,淮北建造持续改变着淮北的面貌。我们深化建筑业“放管服”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十年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3.6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0.79亿元,增速达到114.9%。全市建筑业企业数量从不足100家发展到968家,资质总量从300余项到目前的2400余项,拥有特级总承包资质1家,一级总承包资质18家24项,高等级资质企业位居皖北前列。发展效益大幅提升,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初步形成。2021年,我市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67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的29.9%。获“安徽省绿色生态示范城区”1个,省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4个,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9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个。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十年来建筑施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质量安全事故,获得国家级“优质工程”1项,省级“黄山杯”30项、省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3项、省级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工地47项、省级创建质量标准化工地4项。绿色建筑产业变大,全市新建绿色建筑面积从2012年的“零”起步增长到2021年的152万平方米,2021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87%,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达到154万平方米。5个绿色建材企业获得了产品认证标识,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也使建筑产业链拉长变宽。绿色建材产业链构建新发展格局。建立健全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挥头部企业作用,推动产业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打通科技与产业结合通道,使传统建材与新兴产业共同发展,齐头并进。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12家,国家绿色设计产品25种。

这十年,是我市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果丰硕、质效显著的十年。我们攻坚克难,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效能达到全省前列。

十年来,我市工改以“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系统、统一监管方式”为导向,全面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全市政府类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120个工作日压缩到52个工作日,社会类投资项目从120个工作日压缩到42个工作日,工业项目从40个工作日压缩到22个工作日,社会简易低风险类项目11个工作日办结,审批事项从54个压缩到41个,已有1762个项目实现多图联审和联合验收,11个项目通过协同共享平台实现“拿地即开工”。通过电子证书、告知承诺、前置服务、“智慧表单”深度应用,实现施工许可(含质量安全报监)“零材料”办理,办理时限从过去的5个工作日压减至0.5个工作日。设立淮北市工程建设项目集成服务工作室,为市场主体量身打造“套餐式”审批服务。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为抓手,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事项已达100%、“不见面审批”事项达80%。

这十年,成就非凡。这一切,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一切,凝聚了新时代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凝聚了社会各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城乡、同圆安居梦想的磅礴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奋力谱写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