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 丁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数字化发展,数据资源管理和政务服务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在全国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中获得全省第二、全国前50名。2017年,在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考核中获得第5名。经过努力,全市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全面提升,数字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一体化政务服务和监管效能大幅提升,“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数字治理成效持续显现,为淮北迈入数字化发展新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把数字化建设“统”起来。
一是在组织协调上“统”。充分发挥我市加快建设“数字淮北”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国家和省关于数字化发展的工作部署在淮北落地实施。二是在谋划发展上“统”。牵头组织编制了《“数字淮北”建设规划(2021-2025年)》《淮北市城市大脑建设规划》《淮北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优化完善顶层设计,确保规划引领作用。三是在制度标准上“统”。制定出台了《淮北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淮北市级政务云管理制度(试行)》《淮北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管理规范(试行)》《淮北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数字化发展运维管理体系,为“数字淮北”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标准规范。四是在项目建设上“统”。加强对政府性投资信息化项目的统筹,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业务系统的兼容性、资金安排的合理性等进行严格审查,已连续3年开展年度项目初审工作,累计否决、整合、暂缓实施项目20个,核减资金近2亿元。
二、把云网安体系“建”起来。
云网安体系是“数字淮北”的资源中枢和能力底座。一是全市政务“一朵云”初步建成。2015年建成市级政务云计算中心,拥有70余台服务器、近300台虚拟机,50余台交换机、路由器等相关设备,已部署我市政府网站集群、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城管和智慧教育等20多个项目。围绕“双节点支撑、重要系统实现双活、重要数据互为备份”目标,正协调推动新的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构建“数字淮北”云网安一体化数字底座,为各类政务应用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能力保障。二是电子政务“一张网”覆盖城乡。2016年我市在全省第一批建成了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全面贯通市、县、镇、村四级,有效确保数据安全、高效和无障碍运行。三是城市大脑“一网统管”全力推进。启动淮北市城市大脑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项目(一期)建设,构建城市大脑数据中枢,着力打造数字驾驶舱,强化数据资源的汇聚接入、开发分析和赋能应用等基础支撑能力,有序推进智慧应用场景建设。四是安全防护“一体化”积极推进。综合考量正在建设的双节点政务云、大数据中心以及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务求夯实统一安全技术支撑,建设统一运维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主动防御、监测预警、安全防护能力。
三、把数据资源“管”起来。
出台《淮北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有效实现政务数据归集、治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等各个环节的闭环管理。一是推进数据入库管理。深入推进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电子证照和公共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归集数据资源951类、15.7亿条。二是推进数据编目管理。按照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和经济数据三个大类,分别编制目录2164项、512项、424项。三是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共享交换平台累计为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等14家部门提供81类数据服务,调用次数超534.4万次。研发上线淮北市数据开放平台,出台《淮北市数据资源开放清单(第一批)》,已开放20个部门、71个目录的数据资源。四是推进数据治理应用。根据群众法人办事需要和“皖事通办”平台要求,电子证照已累计制证1522万条,我市电子证照质量和人均电子证照量位居全省前列。探索数据增值应用,“金融超脑”累计授信76.94亿元,已用信40.85亿元,获评全市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依托政务大数据,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在淮14家金融机构、75款金融产品实现接入。
四、把政务服务水平“提”起来。
按照国务院“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要求,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造提升线下政务服务大厅,推动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网办。一是提升网上办事能力。成功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完成48个省建系统、25个市建业务系统对接,“全程网办”事项达44574项,线上办件率达94.77%。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实现41个城市、88个事项异地通办。率先上线淮海经济区四省八市“跨省通办”专区,第一批次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共上线高频服务事项124项,其中个人服务事项96项,法人服务事项28项。上线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便利线上线下导航办事,关联658个服务场所、42403个事项。二是提升服务大厅服务能力。市政务服务大厅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建成7×24小时自助专区,全市累计可办事项3868项。推行综合窗口改革,市级服务大厅设置承诺件通办综窗8个、主题集成服务综窗2个、立等可取专业综窗50个。积极推行帮办代办、周末延时预约服务、“找茬”窗口和办不成事窗口等多种服务形式,升级行政审批结果免费邮寄送达服务,推进用水、用电、用气等公共服务事项服务全面进驻市县(区)服务大厅。三是提升惠企业务集成能力。上线淮北市“一网惠企”平台,推动惠企政策直达直享,已累计梳理归集各类惠企政策423条、在用政策384条;截至2022年6月,备案企业366家,已兑付企业343家,实现资金兑付超过1亿元。聚焦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通过整合部门窗口、优化办事环节、减少办事材料,实现不动产登记3日办结、最少1小时办结;企业开办1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压缩至55天,工业项目压缩至25天。四是提升安康码应用范围。高效助力疫情防控,依托“安康码”可以及时查询疫情接种、核酸检测、大数据行程卡等情况,我市“安康码”申领人数240.2万,检查点40417个,核验次数1.13亿次,亮码次数2.09亿次。五是提升“互联网+监管”使用效果。积极协调督促各县区和市直各单位开展“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全市目录清单认领率和实施清单编制率均达100%;监管行为覆盖率达68.77%;累计上报监管动态信息318条、曝光台信息104条;实现风险预警线索100%处置。
十载砥砺前行,十年春华秋实。面对新时代,我局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进一步筑牢数字化基础底座,强化数字化发展统筹力度,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为促进我市更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