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下午,走进刘婧工作室内,映入眼帘的便是千姿百态的陶瓷器具,古色古香的室内布置,素净而不失高雅,给人一种舒适感。
一名女子手持陶瓷伏案作画,在她的笔起笔落下陶瓷上的老虎图案变得栩栩如生,给原本单调的瓷器增加一抹生气。
她,就是炎窑文化创始人刘婧,一个热爱陶瓷艺术的80后女子。
刘婧自幼就对陶瓷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里有着不少的瓷器、古典书籍和艺术绘画类,让年少的她有了从书本到实物的接触,同时也在她心底埋下了追求陶瓷艺术的种子。
2005年刘婧大学毕业,这颗陶瓷艺术的种子长出枝丫钻出她的生活,让她坚定地弃医从文,只身前往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
“因为喜欢,所以我有一直学习陶瓷艺术文化和美术设计方面的知识,这也为我之后能跟上老师们教学节奏奠定一定的基础。”刘婧初入门径,夯实基础,从选料、喷釉、烧窑到绘画,她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见证一把泥在经历72道复杂工序后蜕变成一件精美的瓷器。
“景德镇是陶瓷之乡,这里的大师太多。大多老师傅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精益求精,力求在一个领域达到顶峰。”刘婧说,她对陶瓷艺术创作情有独钟,决定集中精力朝一个方向努力,专攻高温颜色釉和青花釉里红,做出匠心精神。
从研磨、上色、勾线、修画、烧制……陶瓷绘画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工艺生产难以比拟的。因为热爱,所以坚持。17年来,刘婧乐在其中。
“郎红釉配比较为复杂,里面会加入玛瑙、黄金,烧制出来色彩绚丽、光泽感强,开纹片并有牛毛纹,很具有特色。”刘婧说着便拿出展示柜上的郎红釉杯子向记者介绍,这也是她最喜欢的铜红釉系列中的代表。此杯杯口白胎,杯身红色,底部近于黑红,这颜色的递进变化是釉料在高温环境下流动所呈现的,有着“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很具有收藏价值。
刘婧难掩喜色又拿出她珍爱之物——一套釉里红茶具。“青花釉里红就是把青花和釉里红组合在一件瓷器上,成为一个新的艺术精品。这套茶具算是釉里红中珍品了,因为陶器上要保持青花和釉里红成色,其难度非常大。釉料配制或工序稍有差池就有整窑报废之可能。”这套茶具杯口白胎,沿边上下呈藏蓝色花纹,杯身则是绘制着经典缠枝莲纹,红蓝交错,甚是动人,其光泽感、流动性强也是肉眼可见,如此较为完美的青花釉里红属实是可遇不可求。
记者看到店里面还放置着残次品、赝品等,刘婧解释道,那些是激励自己要更加谦逊、认真地学习陶艺,起到一种警示作用。
陶瓷制作是件体力活,这对于娇小的刘婧来说是个挑战。在景德镇陶瓷学院里可以看到,从业者几乎都是男性,她是这里屈指可数的女性,好多人都不看好她一个刚毕业的女孩能坚持在陶瓷行业。
“谁说女子不如男,我要做出来成绩证明我自己。”于是刘婧潜心学习,从喷釉到烧窑,从利坯到绘画,一步一笔地走下来,在失败中找经验,多年苦练让刘婧不断斩获各类奖项:仿北宋耀州窑龙凤倒流壶获得2013年安徽省旅游设计大赛银奖;汉砖壶承获得2019年安徽省第六届文创产业展览会银奖;四方神灵茶具获得2021年安徽省第十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徽工奖”铜奖,这些均是对刘婧努力的见证和认可。
“刚开始家里人对我的工作不理解也不支持,让我难过良久。不过后来看我在陶瓷上有所成绩了,家人们也就支持我的想法了。”坚持陶瓷艺术过程的不易,让刘婧几度哽咽。
自己的家乡是不是也有陶瓷文化呢?刘婧在一次景德镇博物馆学习地域文化中突发奇想,并在之后探寻陶瓷历史文化的时候寻迹到淮北烈山窑,更加坚定了她回乡创业的决心。2019年刘婧首创淮北炎窑文化特色,“炎窑”,“炎”字取于炎黄子孙,意指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窑”立足于淮北烈山窑文化底蕴。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个性,刘婧立志让炎窑文化打开陶瓷文化大门、走出淮北、走向更大的平台,尽自己绵薄之力把烈山窑文化传承下去。
“学无止境,一生都在学习的路上”刘婧说,每年都会去景德镇待上几个月和老师傅们学习,每每都是受益匪浅。在日常或阅读相关书籍又或与瓷器爱好者一起交流学习,让艺术气息在时间中沉淀,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器以载道,中国文化更需要传承与发扬。据了解,刘婧每周都会去市人民路学校和市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注重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细胞,传道授业,会尽自己所学为淮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将淮北陶瓷文化的种子撒向更多的地方。
见习记者 钱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