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朔里镇罗里村,一间间恒温智慧菇房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走进菇房,只见物联网中控屏上的温湿度数据实时跳动,一垄垄菌棒上,平菇、秀珍菇饱满鲜嫩;工人们正拿着智能采收刀忙碌着,刀刃划过菌柄的瞬间,清新的菇香便弥漫开来。“以前种庄稼靠经验,现在种菌菇看数据!”正在采收蘑菇的村民徐艳笑着说。
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等难题,罗里村盘活闲置资源,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转型,2024年村里利用闲置校舍,投资建成15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发展智慧菌菇产业。这座由罗里村村委会领办的智能化菌菇厂,成为朔里镇“共富工坊”矩阵的重要一员。作为首批加入的新农人,罗里村后备干部谢志伟见证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型:“环境控制系统能精准调控温湿度,菌种培育、出菇管理全流程标准化,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
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罗里村聚焦“新农人”队伍建设,联合区农业农村局、朔里镇农技站开展专题培训,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围绕菌种培育、环境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内容,通过“理论授课+实操教学”形式,帮助传统农民成功转型为掌握智慧种植技术的新农人,其中返乡青年、低收入群众占比达60%以上。在菌包制作车间,谢志伟正操作自动化设备灌装培养基。这位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如今已是车间技术骨干。“村里组织了智能化种植培训,从菌包灭菌到接种培育,每一步都有技术员手把手指导。”他指着中控台上的传感器介绍,“这个能提前预警环境异常,比老把式的‘看、摸、闻’靠谱百倍。”通过系统化培训,已有10名村民从传统农民转型为掌握智慧农业技术的新农人。菌菇丰收时,村“两委”还组织新农人志愿者为70岁以上老人送菇上门,让“共富菌”的暖意传遍全村。
罗里村采用统一种植的优质菌种、统一管理的标准流程、统一包装的“村菇”品牌,让菌菇成了商超和电商平台的抢手货。下一步,罗里村计划投资建设菌菇深加工生产线,开发菌菇酱、干制菌菇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同时,依托菌菇基地打造“农业+研学”体验项目,吸引周边游客参观学习,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记者 冯冬梅 通讯员 靳一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