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成为高级技师,此后3年完成从高级技师、淮北矿业集团工匠到集团工匠大师的跨越,再过3年晋升为集团特级技师。这是杨柳矿保运一区机电运转队职工范兴辉,立足岗位成长为“金蓝领”的生动轨迹。
勤学钻研:遇良师,积跬步
“我是一名‘矿二代’,2007年技校毕业后成为矿井维修电工。能成长为集团特级技师,先后获评‘安徽工匠’‘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今年5月还被评为敬业奉献类‘淮北好人’,这一切都得益于淮北矿业集团这片沃土给了我成长的环境与空间。”范兴辉说。
从小喜欢鼓捣机械、对电学感兴趣的范兴辉,刚入职时因坚持每天记录岗位笔记——记故障成因、记解决办法,被机电运转队队长、集团工匠陆德强收为徒弟。“陆师傅教我识电气原理图、接线图、用CAD绘图,还带我对现场设备进行诊断、维修、养护,让我很快能独当一面。”
“有时现场记录的字迹潦草,手上还沾着污渍,不及时整理就可能忘记细节。”每次维修、检修结束后,范兴辉都会把遇到的问题、故障表现、现场记录的数据、采取的措施,甚至走过的弯路,一一整理到笔记本上。
工作10余年,他累计记录工作笔记40余本、超40万字;手工绘制各类电工原理图、接线图近百张;排查处理及反馈各类隐患400余起,挽回生产时间500多个小时,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作出积极贡献。2018年11月,范兴辉参加“淮北矿业集团矿井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培训班”,得到集团工匠大师杨杰、谢彪等人的面对面指点。“后来又经历集团多次业务培训,我的PLC编程技术、计算机CAD绘图、电力拖动、变频器调速与应用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了大幅提升。”回忆起每次培训与进步,范兴辉难掩感激与兴奋,“集团的培训注重理论与实操双向发力,还有杨杰、谢彪等大师手把手指导,让我从懵懂新人,慢慢变成了矿井电气维修的熟练工。”
岗位成长:政策托底,通道畅通
“现在集团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的年薪,已经超过部分单位科区领导的收入,让我们一线职工有劲头、有盼头、有干头。”范兴辉说,“职工通过技能考核拿到社会认可的等级证书,既有‘里子’(收入),又有‘面子’(荣誉),还能提升技能含金量、增强社会认可度,价值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淮北矿业集团关于2025年技能人才开发的实施意见》明确,将进一步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打破技能职工等级晋升的“天花板”,延伸人才成长通道,培养更多“实战型”技能人才。
针对新项目新产业推进、“四新”(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更新的实际,淮北矿业集团坚持“党管培训”,充分发挥工匠大师工作室的孵化与引领作用,重点聚焦智能化建设、数字化建设及煤化工等领域,培养新型技能人才。
结合盾构机、掘锚护一体机、单轨吊应用,以及化工产业乙基胺、碳酸酯项目生产需求,集团持续开发“培训的力量”系列岗位教材,制作精品课程,录制工匠大师“绝技绝招绝活”微课,帮助职工钻业务、学技能、练绝活、强本领。
目前,集团已建成1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劳模创新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工匠大师“三进”(进现场、进课堂、进班组)、高技能人才“传帮带”“解难题”“课题攻关”等活动,为范兴辉这样的一线职工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淮北矿业集团人力资源配置室(职业技能鉴定站)主管徐敬敬介绍:“每升一档技能等级,都会带来技能津贴上涨。当前井下岗位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每月津贴分别为200元、400元、700元、950元;地面岗位对应等级每月津贴分别为100元、200元、450元、600元。师带徒期间,徒弟晋升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还会分别给予师傅5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培训补助。如今钻业务、练技能、‘传帮带’,在淮北矿区已蔚然成风。”
传承技艺:育新人,结硕果
近年来,淮北矿业集团累计命名表彰159名工匠、21名工匠大师,并落实相应年薪待遇;获评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的,分别享受30万元、28万元年薪。
“我要把师傅教我的技能和绝活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不仅是责任,更是崇高的使命。”范兴辉说。目前他带的徒弟中,12人在集团和煤炭行业技术比武中获奖,10人晋级技师,7人取得工程师资格,1人获评淮北矿业集团工匠,为煤矿机电专业人才队伍注入了新活力。2020年,范兴辉在杨柳矿成立“大师工作室”。像集团其他工匠大师一样,他通过“名师带高徒”计划,年均培养2名以上技术骨干,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孵化效应。
2023年,针对深井双层罐笼提升系统换层运行时可能发生机械卡阻、引发蓬罐故障的问题,范兴辉带领团队研发出“多绳提升容器同步运行监测保护装置”。该装置不仅能防止事故发生,还可提前预警,且安装简单、维护便捷,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近年来,他还与团队参与矿井副井车房电控智能化升级改造、井下中央变电所及皮带机机器人巡检等集团重点技改项目50余项,为矿井智能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4年,范兴辉“大师工作室”获评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他推行的“项目导师制”培养模式,让年轻干部和技能骨干在重点项目实战中得到历练,10多人成长为优秀技术骨干。同时,他总结多年经验,精心制作课件与微视频,参与编制专业培训书籍,累计开展机电专业培训25期,培训合格人员超500人。
■记者邹晨光通讯员乔时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