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执法人员来检查,要填好几张表,等层层审批。现在扫个码,身份、授权一目了然,半小时就能完成检查,一点不耽误生产。”近日,我市某物流运输企业负责人方经理,在见证执法人员通过“扫码入企”完成行政检查后,对这一全新模式竖起了大拇指。如今,交通运输领域的涉企检查正因“一企一码”的推行,告别传统繁琐流程,迈入规范、高效、透明的智慧监管新阶段。
这场执法模式的变革,首先始于对流程的“精准瘦身”。以往执法人员入企,需经历企业登记、身份核验、检查备案等多个环节,纸质材料多、等待时间长,既占用执法资源,也给企业生产带来干扰。而“扫码入企”模式下,每个企业拥有专属二维码。执法人员抵达现场后,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身份自动认证、检查任务授权核验,同步生成电子备案记录——原本需要1小时以上的准备流程,如今平均耗时大幅压缩,单次检查效率提升超50%。流程“减法”做足后,执法人员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安全隐患排查、合规指导等核心检查工作中,执法靶向性显著增强。
效率提升的同时,监管的“透明度”也在同步升级。“扫码入企”系统会为每一次检查自动生成不可篡改的电子档案,从检查人员信息、检查时间,到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整改要求,均实时上传至平台,实现“全程留痕、步步可溯”。更关键的是,企业可通过自身专属端口,同步查看完整检查记录,还能在检查结束后,对执法人员的服务态度、执法规范性进行在线评价。这种“指尖上的监督”,让执法权力不再是“单向管理”,而是置于企业可视、可评的监督之下,执法公信力随之大幅提升。据统计,该模式推行以来,我市交通运输执法投诉量同比下降32%,企业对执法工作的满意度达98%以上。
流程“减法”与监管“加法”的叠加,最终催生出政企关系的“乘数效应”。“扫码入企”通过系统设定检查权限与频次,从制度上杜绝了“随意检查”“重复检查”,切实减轻了企业接待负担;与此同时,执法人员的角色也从单纯的“管理者”,延伸为“服务者”——检查中发现企业存在合规漏洞时,不仅会明确整改要求,还会同步提供政策解读与整改指导,帮助企业精准规避风险。这种“规范执法+主动服务”的组合,让政企之间少了隔阂、多了信任,构建起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目前,我市已有近600家企业纳入“扫码入企”监管体系,相关经验正逐步向货运、客运等细分领域推广。
从“层层审批”到“一码通行”,从“单向监管”到“双向互动”,市交通运输执法支队以“扫码入企”为突破口,不仅破解了传统执法中的效率痛点与透明化难点,更用智慧监管的温度,为优化营商环境写下了生动注脚,为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记者 刘星 通讯员 储继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