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濉溪县百善镇黄新庄村,有这样一个平凡的四口之家:男主人谢现雷是退役军人、中共党员,妻子朱倩倩是企业法定代表人,两个儿子活泼向上。可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家庭,不仅靠着诚信经营闯出一片天,更以移风易俗的实际行动、孝亲睦邻的文明家风,成为当地人人称赞的“标杆”,先后获评“淮北市文明家庭”“淮北最美家庭”,去年更是跻身安徽省“最美家庭”行列。
红色家风浸润,诚信经营暖乡邻
“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样子,家庭就得有家庭的底色。”这是谢现雷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一名有着8年军旅生涯的退役军人,他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和家人:工作中,他和妻子共同创立的淮北市瑞美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不仅是当地“巾帼创业示范基地”,更坚持“不拖欠一分货款、不克扣一文工资”——公司里半数员工是村内留守妇女和困难家庭妇女,妻子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既抓安全生产又严保产品质量,让姐妹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自我价值。
对孩子的教育,谢现雷注重“红色启蒙”:周末常带两个儿子去附近的红色教育基地,指着老照片讲党史;晚饭后教孩子唱红歌,陪他们看《长津湖》等爱国影片;还常叮嘱“要尊重他人、孝敬老人,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记在心里”。如今,大儿子在学校当班干部、拿奖学金,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带弟弟;上幼儿园的小儿子在班级里是“小帮手”,常帮同学穿鞋子、叠被子,这些细节里,藏着家风的无声力量。
当好“大总”破陋习,移风易俗走在前
在淮北乡村,“大总”是红白喜事里的“主心骨”,负责张罗协调大小事宜。而谢现雷,就是黄新庄及周边乡村公认的“好大总”——威信高、心思细,更关键的是,他总把移风易俗挂在心上。
“以前办婚事,有的人家彩礼要十几万,宴席摆几十桌,谁家都有压力。”谢现雷看在眼里,便从自家和家族做起,带头倡导“喜事新办、厚养薄葬”。遇到不理解的村民,他就一次次上门唠家常:“咱们把钱花在过日子上,比摆排场强;对老人好,生前多尽孝,比死后大操大办更实在。”
每次操办红白事,他更是“顺势引导”:有村民办婚礼,他提议用“公益婚礼”代替铺张宴席,让新人一起去村里养老院送温暖;有村民办满月酒,他建议“一束鲜花、一句问候”代替大摆宴席,既省钱又暖心。渐渐地,“天价彩礼少了,节俭办事多了”,村里的风气越来越正,大家都说:“谢大总帮我们卸下了‘人情负担’!”
公益路上不停步,一家同心暖乡邻
从军营到乡村,谢现雷的爱心从没变过。汶川地震时,他资助了5名孤儿,这一帮就是13年;退伍后,他安置和资助20多名困难人员,帮乡亲们找工作;河南暴雨时,他带着捐款捐物,驱车400公里前往救灾,冲在抗灾一线;作为“江淮义警”,他还常帮村民调解矛盾、巡逻护村。
他的善举,也带动了全家人。疫情防控期间,妻子带着大儿子当起志愿者:天不亮就给值守人员送热水,帮隔离村民买米买菜,拿小喇叭挨家挨户喊“戴口罩、少聚集”;遇到独居老人,还会帮着打扫院子、陪老人聊天。“一家人一起做公益,心里特别踏实。”妻子的话,道出了这个家庭的初心。
如今,走进黄新庄村,提起谢现雷一家,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他们家不仅日子过得好,还带着大家一起讲文明、做善事,这样的‘最美家庭’,咱们服!”而谢现雷却说:“平凡人家,就该守好家风、做好小事,能为村里的精神文明出点力,值!”
这个温暖的家庭,正用一言一行,把移风易俗的种子播撒在乡村沃土,把文明的光芒传递给更多人,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张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