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入淮”运河历史文化考察之十 寿春钟未央

2025-08-06 09:16    淮北新闻网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寿春究竟有什么最吸引人,最有特色之处在哪?在上一篇我写了初进寿春的感受:古城,古都,古建,文物多,文气重,不一般。楚人楚物,楚风楚韵,千年沧桑,屹立不倒。

古巷觅味

来时正值农历三月十五盛大庙会,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驱车改为步行,路稍远或乘人力车。信步登上古城墙,巍巍,神秘,安谧。在大街小巷里溜达了几个来回,古巷深深深几许,仿佛是2500年前来到这里的一次穿越。

从古城入住的棋盘街旅馆,过十字口来到了一个巷子,一股诱人的香气扑来,“淮南牛肉汤”,禁不住的诱惑,径直向小巷的深处走去,来到了赵记牛肉汤店,门脸不大,外面在排队,里面也坐满了人。要了6个小锅贴,一碗牛肉粉丝豆腐脑。咬了一口锅贴,外焦里嫩,鲜肉酥脆,伴随着咔嚓咔嚓的声音,口感很好。牛肉粉丝豆腐脑,不多见,肉烂而不柴,拿起筷子一挑,兹兹冒着热气,肉嫩汤鲜,豆腐脑鲜嫩绵滑,真是鲜得没有边儿,不愧为传统的美食,做得如此的地道,心生欢喜。热气中灵光乍现,面对着这山这水这人这美食小吃,所见所闻所感,随心捻来了一个对子,那就是:“名山名水名人醉,古城古都古风存。”

历史的回响

下面我就用这个对子来表一表行走寿春的印象和心得。名山名水,这山指的是八公山,水就是淝水。都说寿春是成语典故之乡,正是这山所赋予的,什么“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那在风中发出历史回响的山峦,该藏有多少故事啊。

农历3月15日那一天,一大早我便驱车来到了八公山下,登上了山坡。自然想到了两个人物,前秦主苻坚,东晋之谢安,这两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演出了一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典范之作,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历史的烟尘已经散尽,站在淝水的古战场上凭吊,我有所思,我有所动。用不着去描述那腥风血雨的战役,这一战,80万对8万。怎样打呀?冷兵器时代,苻坚的百万虎狼之师如潮水一样的涌来,锐不可挡。当他突然看到八公山上遍野的草木在风中摇曳,“此一劲敌矣,何谓少乎?”他被八公山草木吓破了胆。所谓不可一世的雄主,这是心理上的溃败,这是80万对8万骄横之兵造成的失败。“撼山易,撼心中的贼难”。淝水之战,以少胜多“草木皆兵”的成语,成为警世后人警示骄兵必败的文化符号。

多年来行走大运河。历史上书写过,在淝水之战的北方,南北割据混乱了200多年,直到隋文帝才统一了南北方。五胡十六国,武力统一不起来,出现了割据,再后来,统一,分裂,再统一,周而复始。最后又出现了和平,南北融合,这真是历史上的吊诡之处。

历史上的寿春,在中国历史上竟有5次为都,所以说他是皇城。

寿州志记载:寿春城。现存古城的平面呈方形,面积3.65平方公里。周长7147米,墙高8.33米,现有4门,东门曰“”宾阳”,南门曰“通淝”,西门曰“定湖”,北门曰“靖淮”。一个姬姓的中原小国在这个叫“州来”的地方建都,后称为上蔡之地。被问鼎中原来自荆湖以南之地的楚国灭掉,楚王命名为寿春。寿春因地处江淮的要冲,北控中原,南蔽江东,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誉。楚考烈王迁都至此,实乃一场日后再图问鼎中原之政治的考量。楚王以寿字为基,缀以春,名曰为寿春。一说是寄寓于国祚绵长之意。又一说,是为了黄歇。黄歇乃楚之名相,辅佐楚王,功莫大焉。此地乃黄歇的食邑之地,为此冠名。又一说古时的寿县普遍的生长着椿树,在淮上之地易生长而树龄长,名曰寿春。窃以为一说最为符合冠名之寓意。

开疆拓土春申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寿春地灵人杰,名人辈出。耀眼的星辰当中最早的一位当数治水名相孙叔敖,在二千多年前建造了安丰塘(芍陂)水利工程,至今仍然灌溉着63万亩农田。安丰塘列入了中国古代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在英雄辈出的名单当中出现黄歇,汉淮南王刘安,光绪帝的帝师、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孙家鼎,辛亥革命四杰柏文蔚,抗日的名将方振武等。

在满天星辰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黄歇,可说是又一个“断发纹身”的“泰伯”,来到荆蛮之地开疆拓土的有圣德之人,续写了“泰伯奔吴”的英雄故事。黄歇开拓进取,务实为民,与长三角经世之用思想融合,成了一个英雄文化的符号,历史的符号。在长三角的文明底色当中,烙上了最初的一笔。疏浚的江南的河流成为后世运河漕运的主动脉。中国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治水史。从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到战国的四公子春申君,在他的封邑之地江东那里开发水利,治水兴邦,筑城兴业。昔日沼泽之地,蛮荒之地,水系不明,河湖出水不畅。在太湖,东海之滨,黄歇率众顶烈日,战酷暑,疏浚了东江、娄江、松江三江。如今的长三角已成膏腴之地,所开凿的河流变成了今运河的黄金水道。不毛之地,已成为了江南的粮仓。

黄歇率众开发水利,兴农耕的故事,人们没有忘记他,纪念他。在上海的闵行建的申春祠碑刻上这样写到:“江故道浅涩,自君凿后,舟楫通利”。春申君的“申”字甚至今天已成为上海市的简称。如今我随女儿在上海闵行区居住,春申阁、春申路近在咫尺。上海的申城之名,黄浦江之号,都与这位纵横捭阖的历史人物相连。春申君将楚文化的浪漫瑰丽,与江南地域务实灵动的品质深度的融合,开创了吳风楚韵的海派文化。在苏州运河边上采风,苏州城隍庙供着黄歇泥塑金身,另一个泰伯庙里供的是泰伯季札等圣德之人,如今香火鼎盛,当地人尊他们为神。春申君的故事,已融入了江淮大地的肌理,乃是“有功于民则祀之”的传统。春申君的遗产如黄埔江潮,穿越了2000年的时光,在长三角奔涌。

正是:春申杖策立苍穹,擘画东疆气势雄。风流永续传薪火,长三角里韵无穷。

水上长城铸丰碑

2006年来寿春,观巍巍城墙,坚如磐石。多次战火洗劫,洪水洗劫,固若金汤。远远望去俨然是一个水上的长城,护卫着千万的生灵。

这次来寿春,有幸站在八公山上,俯瞰古城。古城墙宛若一条苍龙,盘垣在淝水之滨。华灯初上,站在护城河边来看古城,又别有一番风景。灯火阑珊中他显得体型庞大,古朴厚重,犹如展开了一幅青铜底色的长卷。夕阳下走进古城,厚重古朴,大气,有沧桑感。拾级而上,踏上城墙,一直走向最具防水泄洪特色的神器——月坝。一路边走边看,远山如黛,近处护城河里泛着波光,夕阳下映射出绛红色的墙砖,在光华中泛起了温润的光泽。箭楼的飞檐,在逆光下形成的剪影特别生动,让我不停的举起相机。这山这水,古都古墙,此一刻让我燃起了莫名的感动。思绪也带我走进了那个金戈铁马铁血的年代,秦楚争霸,投鞭断流的淝水之战,抗金兵的鏖战,抗日的烽烟……城墙仿佛早被楚人铸造成一柄横亘在淮水之上的青铜戈,插在了充满铁血、充满神奇的土地之上。人间最美四月天,杨柳依依,河水清幽,夕阳下的这一刻,我漫步在古城墙感到特别的惬意。

多年来走过无数个历史古城,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河南浚县古城、商丘古城,山东即墨古城、绍兴古城等等,寿春古城真可谓举世无双。站在城墙上望一望,整个城略成方形。砖墙是条石,夯土采用糯米石灰等混合材料凝结而成,坚固异常。城墙上的雉堞密布,原有9999个垛囗,密度是平遥古城的3倍多。既能抵御外敌的箭矢,又可作为瞭望孔观察敌情。东城门上的品字型的孔眼,更是独具匠心。守城的士兵可以透过孔眼射杀攀爬城墙的敌人,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精妙设计。四座城门及瓮城的布局更是巧夺天工。四座城门除通淝门与瓮城道路直通外,其余三门与瓮城均不在同一条轴线上,道路曲折相通,形成了“瓮中捉鳖”的防御格局。这种设计错落有致,不仅增强了军事防御的能力,还能有效的化解洪水的冲击,这真是够独特的。更让人称奇的就是城外设立泊岸,站在城楼上,可以看到护坡的石堤紧贴着护城河,可以阻挡洪水对城墙根基的冲刷。

最令人称奇的是月坝和涵洞的设计,可以说是堪称一绝,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平时城内的积水可以通过涵洞排出城外,洪水来袭时会自动的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城内四角的拐角塘或蓄水塘,如南塘、鸭子塘等,既能蓄水排涝又能调节气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寿县的北城墙记载着1991年的最高水位。那时城外恶浪滔天,城墙上可以坐着洗脚,而城里的人安居乐业,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多像当年唱空城计的诸葛亮,坐在敌楼上,摇着羽毛扇,悠然自得退敌的样子。

走在长堤之上。长堤与下面城墙呈30度的夹角,敌人来袭,洪水来袭,可以快步走上长堤,达到御敌和防洪的目的。墙的一边是石筑的高墙(刚),外一道河(柔),长堤(刚)的内侧,又是一道水(柔),里里外外刚柔相济,真可谓炉火纯青,“道法自然”。

这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城,这是一座永不沉没的城,一座神奇的天下无双的城。

张秉正 文/摄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