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凌晨4点半,中煤三建阴湾煤矿的夜色尚未散尽,检修车间的灯光已刺破黑暗。
此时,吴孝金蹲在矿车底盘下,扳手沾满夜露与煤灰,指尖轻捻便精准判断出1毫米制动间隙是否达标。“这活计,比当年在部队校准车轮还讲究。”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藏着吴孝金从未褪色的军人底色。
车间墙上,“2927天”的安全记录粉笔字格外醒目。老工友都清楚,这数字背后是吴孝金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工具箱最底层,十二枚黄铜弹壳整齐码放——那是他在新疆军区服役时留下的“特殊量具”,也丈量着他从军营到矿区始终不变的严谨。
2003年冬的一场事故,让“严谨”二字刻进他的骨血。老师傅因少拧半圈螺丝,致满载矿石的卡车在斜坡失控。
当时,吴孝金跪在结冰路面捡拾着零件,耳边回响着老师傅的哽咽:“当年在部队,枪械每天要验三遍……”
从此,他的检修流程里多了一套“三验操作法”:验扭矩要听到扳手“咔哒”三声响,查电路要测三次绝缘电阻,校间隙要反复确认三遍。新来的技工小王曾抱怨太繁琐,直到去年暴雨夜,吴孝金在齐膝深的冰水里泡了6个小时,硬是找出了2毫米的密封偏差。
矿上引进智能诊断系统那天,年轻人都围着新设备啧啧称奇。吴孝金却蹲在新设备旁,把听诊器贴在引擎盖上,眉头渐渐皱起。
“第三缸有问题。”他的语气很肯定,就像当年在哨所判断发电机故障一样笃定。
拆解结果震惊众人——三颗滚珠轴承已碎裂,连智能系统都未察觉。他只是笑笑,指向墙上泛黄的检修日志:14年来每辆车的“病历”密密麻麻,页角磨得发亮,记录着比系统更鲜活的经验。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吴孝金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从基础做起,带着工友钻技术。他自费买来《矿山机械》《矿区车辆维修五十问》等业务书籍放在会议室,带着职工一起学;建立学习QQ群,把每天检修遇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发在群里供职工学习借鉴。他结合生产实践,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他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程序,教职工规范操作。每周三,上台主讲“车辆小讲堂”,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热点和痛点。他与车队技术较弱的职工结为学习对子,上岗带看干,边操作边讲解,提升工友的车辆修理技能。
如今矿区的车辆都装上了智能监测系统,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项数据。但吴孝金仍然坚持手写检修日志,字迹工整得像当年的训练日记。“14号车右后轮异响,症状类似2023年3月案例。”类似这样的记录,这样的对照,藏着他对“老经验”与“新技术”的平衡之道。
去年引进智能风门系统时,他带着全队反复演练。从观察巷道状况到确认通行安全,15秒的标准流程被他分解成几个关键步骤。矿长看着他们训练,不由得感叹:“老吴这是把部队的作风带到矿区来了。”
近些年,车机互联和煤矿车辆的日新月异,吴孝金经常有“危机感”。
如今,传统机械显示也变成了“数字信号”,修理工具也从简单的锤子扳手,变成了由电脑操控的诊断仪。一辆新车下来,首先就要看说明书,每一处电路、每一个机件都成了他和师傅们的研究对象。从最开始修车时的“心里没底”到有点经验,再到得心应手……
“这么多年最有成就感的不是一摞摞的证书,而是对每一辆新车型研究透彻后的那份喜悦和豁然。”他说,
晨光微熹,第一班矿车正缓缓驶入幽深的巷道。吴孝金站在检修车间门口,褪色的军绿色工装被晨风吹得微微摆动。胸前的党徽在晨曦中闪着微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老兵的不变初心。
■记者徐志勤通讯员李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