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七月,烈日炙烤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有一群人穿梭于滚烫的街道,汗水浸透的背影、晒得通红的脸庞、匆匆而过的脚步,电动车轮胎碾过路面,留下转瞬即逝的印记。他们的故事是无数劳动者的缩影。近日,记者走进这群人——外卖骑手,了解他们的故事。
上午9点,36岁的外卖员梅净净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太阳毒,上午早点出门能多跑几单,避开正午最晒的时候。”作为站点里为数不多的女骑手,她的电动车后备箱里放着替换衣物和备用毛巾,“汗出得太快,不换粘在身上更难受。”
“我挺喜欢这份工作,和我的性格一样是自由的,只要肯干,也有不错的收入。”梅净净总是乐呵呵的,“女性骑手少,但我们送的单可不少。”在市中心一家奶茶店,梅净净等待着六单外卖,“这些奶茶要送往不同的地方,为了不超时,我要跑起来喽!”说完,她拎着沉甸甸的外卖,身影快速淹没在人群中。
正午12点,董内喜的电动车停在写字楼楼下,头盔摘下的瞬间,汗珠顺着晒得黝黑的脸颊滚落。他仰头灌下大半瓶水。“早上送小女儿上学后开始接单,中午赶回家做午饭,下午继续跑到晚上8点,日均45单,配送里程130千米。”这是董内喜每天如一日的生活,忙碌而紧张。但更多时候,他记得的是暖心瞬间:商家会多给一杯冰水,顾客看到他湿透的衣服会递来纸巾。
“夏天虽然辛苦,但却是外卖单量最多的季节。有时爬楼爬得腿像灌了铅,但想到孩子,就浑身是劲。”这位46岁的退役军人去年被评为相山区劳动模范,“‘认真工作,用心服务好每一位顾客’是我的工作准则,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外卖骑手看到,只要勤劳肯干就能有所收获。”董内喜额角渗着汗珠,1500毫升的旧水壶里泡着的花茶已经见底。
下午1点多,刚在站点吃完午餐的李恒义坐在路边树荫下。22岁的他灌下半瓶冰水,开启下午的配送工作,蓝色工装后背早已洇出大片深色汗渍。此刻距离晚班结束还有8个小时。他卷起袖口,露出早已晒成古铜色的胳膊,“从早上8点跑到晚上9点,高温天单多,一天能跑70多单呢。”李恒义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笑着说,“上学时就利用寒暑假送外卖,我也是‘老’骑手了,早已习惯了烈日的‘烤验’。”由于许多老旧小区没有电梯,他常常要拎着餐盒一口气爬上六七层。高温下,楼道闷热得像蒸笼,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淌,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还有车停在外面暴晒一小会儿,坐垫就烫得能让人跳起来。”
“这份工作自由,多劳多得,年轻嘛,不怕吃苦。”李恒义笑着晃了晃手机,屏幕上跳动的订单提示音不断响起。上周一位顾客在备注里写的“天太热,不着急,超时没关系”,至今存在他的记忆里,“刚送外卖时有好几次跑得太快餐洒了,我连忙给顾客道歉。他们并没有指责我,而是摆了摆手,让我不用在意。”一个个温暖的瞬间成为支撑他努力工作的力量。
在工会驿站,几位骑手趁着接单间隙歇脚,他们的话题都是“今天送了几单”“最近有没有中暑”“再熬两个月,等天凉了就好了”。尽管工作辛苦,大家大多选择咬牙坚持,选择在点滴温暖中找到坚持的动力,“辛苦了”“谢谢你”“注意防晒”……一句句再简单不过的关心话语,是他们烈日下最珍贵的慰藉。
暮色渐浓,一个个蓝色、黄色的身影又驶出了商圈,车尾灯在热气蒸腾的街道上划出红色弧线。外卖骑手作为城市中无比坚韧的群体,他们用一份又一份外卖连接着千家万户的烟火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夏日篇章。
记者手记:
烈日无情,人间有爱。外卖骑手是城市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齿轮,他们的坚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当我们接过外卖时,或许可以多说一句“谢谢”,当订单稍有延迟时,或许可以多一份耐心。这些微小的善意,将成为他们酷暑中最清凉的慰藉。
在这个夏天,让我们以理解与尊重回应他们的坚守。因为每一份职业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珍视。
见习记者 刘奕彤
摄影记者 黄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