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濉溪县刘桥镇留古村的留古庄园里,十多亩荷塘的荷花恣意绽放,翠绿的荷叶间点缀着粉嫩的花苞,清风拂过,阵阵荷香沁人心脾。这里便是90后海归“新农人”王震用7年光阴打造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集种养、研学、休闲于一体。从海外精英到田间农夫,从“新农人”到带动一方发展的“兴农人”,王震在故乡的热土上,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上午9点,骄阳已炙烤着大地,室外温度突破35℃。在留古庄园的农田里,王震戴着草帽、挽着裤脚,正带领工人弯腰铲除杂草。汗珠顺着他黝黑的脸颊滑落,浸湿了后背的衣衫,他却顾不上擦拭,时不时弯腰查看作物长势,叮嘱工人注意保留杂草根部的益虫。“我们庄园坚持生态种植,所有农作物从不使用除草剂,必须靠人工除草保证食材安全。”王震抹了把汗笑着说。此刻的他,皮肤晒得黝黑,双手布满老茧,俨然一副地道农民的模样,很难让人联想到他曾是留学海外的精英。
尽管高温难耐,庄园里仍有零星游客的身影。荷塘边,几位家长正带着孩子乘船采摘莲蓬。孩子们兴奋地伸手摘下饱满的莲蓬,剥开翠绿的外壳品尝清甜的莲子,笑声回荡在荷塘上空。“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诗意场景在这里生动上演,让久居城市的人们体验到江南水乡般的田园乐趣。庄园内,脱玉米粒的老式机器前围满了小朋友,他们踮着脚尖学着转动摇柄;西瓜地里,游客们亲手摘下熟透的西瓜,用井水冰镇后切开品尝,甜爽的汁水瞬间驱散了暑气;小火车载着欢声笑语穿梭在田埂间,将乡村风光尽收眼底。
“平时在城市里接触不到这些农作物,今天带孩子来摘瓜果、采莲蓬、捉小鱼,感受浓浓的田园气息,这样的体验太有意义了。”来自市区的游客周女士一边给孩子拍照,一边感慨道。
如今占地180余亩的留古庄园,已建成集蔬菜水果种植、特色养殖、餐饮住宿、拓展培训、自助烧烤、农业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为游客提供“吃、游、娱、学、购”一站式服务。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庄园,7年前还是一片普通田地。2017年,在国外留学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的王震,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和大城市的繁华,回到了家乡留古村。“当时就觉得,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终有尽头,人们一定会向往田园慢生活。我想打造一个让大家远离喧嚣、放松身心的地方。”王震回忆起返乡初衷时说。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期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市场开拓困难等问题接踵而至,王震也曾有过迷茫。就在他最艰难的时候,县人社局、文旅局和镇政府主动伸出援手,不仅为他讲解返乡创业贴息贷款政策,还全程帮办申请手续,一笔及时的贴息贷款为庄园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情怀更需要坚持。多亏了政府的支持,让我能在关键时刻挺过来。”王震感慨道。
凭借着这份坚持与热爱,留古庄园逐年发展壮大,王震也先后获得“淮北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濉溪县返乡创业之星”等荣誉,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如今的他,又有了新的规划:“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我计划扩大庄园规模,打造共享农庄和生态农场,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有机农产品供应链,让更多人吃到健康食材,也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王震用7年时间在故乡的土地上绘制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乡村振兴的机遇,正陆续回到家乡,用青春与智慧浇灌这片希望的田野。
记者手记:
7月的濉溪乡间,暑气蒸腾。站在留古庄园的荷塘边,看着王震黝黑的身影穿梭在田埂间,很难将眼前这位“田秀才”与海外归来的精英画上等号。7年间,他用草帽替代西装,以老茧换去精致,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采访中,最触动我的是王震谈及创业困境时的坦然。资金链断裂时的焦虑、技术攻关时的不眠之夜、市场开拓时的碰壁,这些曾让他夜不能寐的难题,如今都化作了他眼角的细纹与掌心的厚茧。“农业是慢产业,得有熬下去的韧劲。”他抹汗时说的这句话,道出了新农人的坚守。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王震的故事里,看到了政企同心的力量。政府部门主动送政策、解难题,贴息贷款如及时雨般注入,让理想不至于在现实面前折戟。这种“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协同作用,正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
告别时,庄园的小火车载着孩子们的笑声驶过。王震说要建共享农庄,让更多乡亲增收致富。看着他眼中的光芒,我忽然明白: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样一群年轻人的脚下,他们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用青春为乡土大地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记者朱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