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活力之源、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区之基,人才兴则发展兴,人才强则发展强。近年来,相山区坚持党管人才不动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围绕“聚英才”“建平台”“优生态”“强组织”,创新成立“相山区校友暨人才合作交流协作联盟”,在上海设立沪淮科创协同中心“人才飞地”,打造全市首家“人才友好社区”,链接各类人才信息近200条,推动全区人才工作迈向新台阶。
突出引育并重,打造集聚人才强磁场
突出多元引才。创新人才工作方法,联合5家在淮学校设立“相山区校友暨人才合作交流协作联盟”,举办“淮师大校友企业家沙龙”“校友回家”“为校友办实事”等活动,对接校友企业22家,转化落地项目1个。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春风行动”等现场招聘,扎实做好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新任教师等公开招考工作,支持企业通过聘请科技副总等形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补充新鲜血液。截至目前,相山区各类人才共计6万余名,其中高层次人才336名。
突出精准育才。依托项目育才,开展入企访才行动,引导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实施人才培养,成功推荐44个人才(团队)入选省、市级重点人才计划项目。加强培训育才,通过邀请专家老师来相指导、组织学员前往沪苏浙等先进发达地区学习等方式,每年分领域开展人才培训240余场次,有效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和能力。加强交流育才,依托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等知名节会,举办绿色食品产业加速论坛、果酒行业年会等,累计吸引2100名院士、教授学者、优秀企业家等参与,促进优秀人才互相交流学习。
构建平台矩阵,激活创新驱动新引擎
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与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安徽工程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对接,目前在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60项,攻关绿色食品、生物科技等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设立“人才飞地”平台。在上海建立沪淮科创协同中心,打造集人才链接、科技成果发掘、投资孵化、转化落地等于一体的人才发展平台,推动项目签约29个,链接院士、教授等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30余名。
建强科创平台。建成运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淮北分中心、创辉智巢等双创载体,淮速引擎众创空间成功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加速科技型初创企业引进和孵化;支持翌光科技、德兰和创等成功申报省企业研发中心、市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在相转化落地。目前相山区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科创平台104个。
优化留人生态,营造近悦远来软环境
营造浓厚爱才氛围。深入开展“人才相山行”系列活动、“智荟相山逐梦未来”品牌活动,选聘首批“引才合伙人”3名,挂牌“博士之家”74个,并设立专门联络服务人员,切实增强人才在相获得感。
提供暖心周到服务。区委班子常态化开展入企访才行动,2025年春节期间带头走访慰问各战线高层次人才34名。在人才集聚的社区设立“人才友好社区”,打造实体化服务阵地,开展常态化服务活动,在“家门口”做好人才服务。
树立人才先进典型。1名产业人才入选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2名创业人才荣获安徽省青年创业奖,推荐高层次人才2人次参加省归国留学人员研修班等培训,1名创业人才入选“淮北市优秀民营企业家”。
强化顶层设计,压实党管人才责任链
政治引领铸魂。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党(工)委、党组书记抓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办法》等文件,夯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不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健全机制赋能。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体系的实施办法(试行)》《相山区人才及科技类工作调度办法》等文件,建立定期研判、集中会商、清单推进、项目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织密网络强基。成立区委人才工作局,将工作触角延伸至各产业链专班牵头单位、驻外招商中心、镇(街道)及村(社区),设立192名人才联络员,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人才工作体系。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迈向新征程,相山区将乘势而上,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以新的举措和担当,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相山贡献智慧力量。
记者 邹晨光 通讯员 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