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山清水秀、人好景美的文明之城、平安之城、幸福之城。主城区六横九纵四通八达的主干道和网若棋盘的次干道,如同城市的经纬线,织密了城市的发展脉络,织美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一座座镶嵌在城区街头的警务工作站,像一个个不知疲倦的城市哨兵,日夜坚守岗位,白天民警站岗,夜晚警灯闪烁,守护着城市平安,呵护着百姓安宁,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街头“110”。
曾几何时,“漳州110”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信号,快速打击犯罪,快速应急处突,快速救助群众,架起了警民之间的桥梁,树立了“110”的品牌,使“110”成为人民公安的靓丽名片。2021年,国家将每年1月10日设定为“中国人民警察节”,这是人民警察的无上荣耀,更是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无限期待。从1990年全国诞生第一个110报警服务台起,30多年来,为了不断提高接警、出警、处警的反应速度,公安机关勇于实践探索,改进警务机制,努力提升打击犯罪,服务人民的能力水平。社会治安形势在变,治安治理机制也在变,唯有不变的是公安机关初心使命和爱民情怀。
近年来,伴随着淮北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时代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一方面,良好的治安环境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美好的生活,离不开良好治安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各种社会矛盾、家庭矛盾以及不良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人极端暴力案事件时有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社会治安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为了适应社会治安新形势,淮北市公安局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谋划新治理思路,推行新警务战略,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全面实施街头“110”工程,探索出一条适合淮北治安现状的新途径,开启了社会面治安防控新局面。
毋庸置疑,街头“110”工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治安治理基础工程,也是一项事关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民生工程,紧紧围绕社会面治安防控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课题,网格化构建治安防控体系,科学化创新治安警务机制,智能化建设执法服务警务站,专业化锤炼治安巡防队伍,实战化提升快速处置突发案事件的能力水平。公安机关提高政治站位,全局一盘棋,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地实施街头“110”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实战导向、民意导向的工作思路,制定“定点、定格、定人、定责、定勤、定规”警务新模式,精心组织,强力推进,确保街头“110”工程落地生根,长效发展。
为了实现面对面接处警,零距离服务群众,公安机关屯警街头,设置街头警务工作站。根据治安警情分布、案事件密度、发案季节特点等实际情况,重点将警务站设置在党政机关办公区域、商业聚集区域、交通枢纽站区、旅游风景区等人员活动密集场所或主干道街头路口。按照市县区的统一布局,公安机关在市政府广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金鹰商厦路口、万达广场、吾悦广场、隋唐运河古镇、濉溪县石板街、南湖旅游景区等地共建成了20多个警务站,并把警务站打造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窗口阵地。
为了加强城区“网络化”巡逻防控力度,公安机关织密社会面治安巡防网格。按照全市统建治安防控“一张网”的要求,以街头警务站为支点,划定20多个重点治安防控网格,并全部纳入“1、3、5分钟”快速反应巡逻防控圈;布点连线,连线成格,组格织网,划定30多条巡逻路线,将网格连接成网络,一个覆盖主城区、辐射全城区的治安巡防格局基本形成,多年来,公安机关巡逻防控“网格化”的构想,如今真正变成了现实。
为了有效解决基层巡防警力不足的问题,公安机关各警种参战,进驻警务站,执勤巡逻。按照强基固本补短板,警力倾斜下基层的工作要求,抽调30多个警种单位的300多名警力,组建驻站执勤巡逻队。由牵头警种负责,抽调警力分编成10个驻站巡逻组,按照平时和战时不同勤务模式,科学组织警力,参与相山、杜集、烈山三个城区警务站的执勤巡逻工作。机关警力下基层,各警种警力协同作战,有效弥补了基层治安巡防警力的不足,展现出一个以特警、特巡警、派出所民警为主体,各警种参与的治安巡防工作的良好局面。
为了充分发挥警务站综合效能,公安机关强化警务站职责功能,打造治安防控最强前沿阵地。工作站的主要任务是防范和打击现行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重点做好防范处置暴恐袭击和个人极端暴力案事件、群体性或突发性事件,协助处置一般性治安案件,帮助解决群众报警求助,开展法治宣传,提供便民服务等,汇集防范、震慑、打击、服务于一体,最大化地发挥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服务人民群众的功能。
为了实现警务站工作高效运转,公安机关推行警务新模式、新机制。构建对警务站点对点、扁平化、可视化的指挥调度体系,实现对重大紧急警情的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执行24小时专人值守视频巡查,实现人巡、车巡与视频巡的有机结合;实行平战结合勤务,平时开展常态化治安防控,战时实行特警与武警联合执勤;建立情指中心、督察支队、特警支队联合督导测警机制,实战化检验突发警情处置水平;建立市局、县区分局、派出所、警务站的四级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整体水平。
为了规范警务站执勤执法,公安机关制定了《警务工作站执勤规范》。按照岗位职责分工不同,分别制定指挥、处警、守点、巡逻、视频巡查等岗位工作操作规范;按照工作流程阶段不同,分别制定岗前准备、准备巡逻、开展巡逻、完成巡逻等阶段工作操作规范。按照警情类别不同,分别制定伤害斗殴、刀斧砍杀、驾车冲撞、个人极端暴力等八类警情处置操作规范;同时,还规范日常勤务登记,做好每日警情会商,每周工作通报,为警务站工作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街头屯警到街头警务站,从队伍锤炼到机制完善,从传统模式到科技赋能,街头“110”与时俱进,始终把“再快一步、更快一秒”视作工作生命线,配置警用两轮电动车,有效克服交通拥堵的影响,最快速到达处警现场;配置单警4G图传系统,及时传输警情处置现场信息,为快速处置警情提供决策依据……没有最快,只有更快,追求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职责所在,担当所在,使命所在,一个个工作实例,正是淮北公安履职尽责、无悔担当的真实写照。2021年5月19日下午5时,火车站警务站特警队员1分钟内赶到现场,快速处置一起有6人参与的打架斗殴事件。2021年5月20日凌晨3时15分,特警夜巡警组抓获3名盗窃嫌疑人,当场收缴作案工具和部分现金。2021年7月20日晚上8时,万家汇警务站民警成功解救1名被非法拘禁的人员。2021年12月15日中午12时,南湖警务站民警救助一位走失近10个小时的老人。今年4月7日上午10时,庆相桥警务站民警驾驶警车,将一名高烧昏迷男童送到医院,当事人家庭给警务站送来了锦旗。今年7月12日下午3时许,濉溪特警成功将一名跳河轻生的男子救上岸。
据不完全统计,街头“110”工程实施以来,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69人,其中网上在逃人员1人。处置各类突发案事件32起,协助处置各类轻微治安案件、交通违法行为1000余起,现场调解民事纠纷2000余次,为群众提供服务1万余次。淮北市群众安全感从2020年度全省第12位上升至第3位,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由2020年度全省第6位上升至第2位。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个个跳动的数据背后,凝结的是淮北公安的心血和汗水,折射的是淮北公安忠诚、为民、担当、奉献的品格和情怀。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街头“110”,这是群众对淮北公安的信任和褒奖,也是对淮北公安的激励和鞭策。淮北公安必将凝聚前进的力量,再接再厉,勇毅前行。
岁月轮回,时间是最长久的记忆,追梦路上,无论走得多远,初心不改,不忘来时路。
征程漫漫,前进是最响亮的号角,雄关漫道,唯有勠力奋斗,铁血忠诚,金盾铸辉煌。
通讯员 尤彦军 任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