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近年来,烈山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目标,聚焦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通过统筹区域差异化发展,突出产业富民强村、改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获批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1个,建设数量和比例均位居皖北第一、全省前列。不久前,烈山区还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示范县创建名单,成为全省15个示范创建区县之一,标志着全区乡村振兴工作迈上新台阶。
美丽烈山,积淀了生生不息的中华农耕文明,荟萃了多姿多彩的优美田园风光,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地道果鲜,一幅幅和美乡村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村庄美,乡村风貌颜值靓
初秋时节,沿着柏油路走进烈山镇南庄村,五彩墙绘与错落有致的民居相映成趣,节能路灯沿路延伸,家家户户庭院洁净、花草繁茂,昔日“闭塞落后”的山村焕发新气象。
“四季有热水,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树木,环境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村民周胜梅笑着说。谈到村里发生的变化,大家不自觉地嘴角上扬。南庄村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全村发展的长远规划,推进乡村道路改造、污水管网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进宋疃镇黄营村,万亩枣园风光宜人,龙脊天路串联起斑斓的童话乡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休闲采摘。该村积极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硬化道路、修建蓄水池、完成户厕全覆盖,并新建文化广场、旅游公厕、污水治理站等设施。如今村庄屋舍俨然,绿树掩映,青山、果园与流水相映如画,尽显田园之美。
烈山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改厕、改路、改水、改电等工程,全面提升村庄风貌。目前,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8%以上,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650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车,自来水普及率、互联网覆盖率持续提升。
全区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理念,聘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顾问单位,并设立驻镇规划师全程参与项目谋划与研判,已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和东部山区概念规划,实现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各地普遍将规划设计视为“先手棋”,注重在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着力打造既保留乡味乡韵,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宜居乡村。
产业兴,乡村振兴动能强
产业兴旺,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烈山区坚持“宜景则景、宜工则工、宜粮则粮”的发展理念,深耕“土特产”资源,贯通“产加销”链条,大力培育特色产业。
2023年以来,烈山区积极探索“跨村联营”发展新模式,打破行政村界限,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串联烈山镇、宋疃镇多个行政村的“龙脊天路”旅游风景道,正是这一模式的典范之作。沿线各村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做好“生态+”文章,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路径,有力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龙脊天路’不仅打通了交通瓶颈,更让南庄石磨面粉、榴园塔山石榴、和村苹果、黄营灵枣等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销往全国。”烈山区文旅体局副局长苏建介绍。将全域旅游与和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持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创新消费场景。今年上半年,烈山区共接待游客1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烈山区还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引进特色产业入手,创新推出“一村一工坊”发展模式,实现村民增收、产业增效和集体增富。全区依托闲置村部、校舍、厂房等场所,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目前已建成村级工坊38家。这些工坊立足各村产业和资源特点,因村施策、差异化发展,形成了来料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手工艺等多元形态。
南园村“纳工坊”非遗布鞋,开发50余种布鞋款式,远销海外。
草庙村“古饶艾业”,自销、代加工产品多样,畅销全国。
在榴园社区,传承数百年的“石榴酒酿造技艺”重焕光彩,传统美酒借助旅游持续热卖……
如今,烈山区的“一村一工坊”串珠成链,预计年产值可达1.3亿元,带动2300余名村民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小小工坊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重治理,乡村和谐活力旺
烈山镇洪庄村,制定群众信服、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清洁家庭”等活动,引领乡村治理新模式。
“特别好,通过这些活动,村里婆媳吵架的没有了,这个孝道传承也做起来了,村子里精神面貌变化很大。”村民们说。
全区坚持并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累计创建了多个国家级、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推动了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建设。
夜幕降临,南庄村的广场上乐曲悠扬,四五十位村民踏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这支新组建的舞蹈队,不仅跳走了往日扎堆打牌的旧习,更跳出了乡村文明的新气象。
“攀比少了,风气正了,如今大家比的是谁家更干净、谁更讲文明、谁的家风更好!”舞蹈队领队魏红欣喜地说。伴随着跃动的舞步,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信心,正随着旋律悄然绽放。
此外,全区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聚焦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和基层治理信息化赋能,目前已形成日趋完善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工作体系,初步实现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2024年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中,烈山区安全感位列全省第11位,满意度排名全省第8位,综合排名居淮北市第一。
强引领,乡村发展后劲足
烈山区坚持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深度参与方案制定、村庄遴选、规划设计和项目引进各个环节,为乡村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全区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双组长的和美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涵盖26家部门单位,组建工作专班,层层压实责任、激发基层活力。同步构建“1+6+N”政策保障体系,其中“1”即全区和美乡村建设总体实施方案,明确2023—2027年阶段目标;“6”项配套机制覆盖工作推进、建设标准、申报管理、验收考核、督查调度全过程。
在要素保障方面,安排3.2亿元专项债支持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重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扩规。同时与农业银行淮北分行签署政银合作协议,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对和美乡村建设的金融支持。
创新人才机制也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2025年,烈山区聚焦乡村产业痛点,试点推行“产业村长”制度,选聘18名懂技术、善经营、热爱农村的优秀人才,全面参与村级产业规划、技术培训、资源对接和联农带农等工作。“产业村长”在推动产销衔接、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强村富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个个村庄或依托生态文旅,或发力特色种养,或主攻三产融合,走出各具特色的振兴之路,彰显了烈山乡村的生机与魅力。
让平原村落萦绕稻香麦浪,让龙脊山脉串联起生态画卷,让古村民居焕发时代生机……在烈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加速铺展。
记者 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