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家住烈山镇青谷社区的独居特困老人魏先生过了一个热闹的70岁生日。照料人员不仅如常上门服务,还特意为他修剪了头发;大学生志愿者们带着蛋糕前来探望。小屋被收拾得干净利落,院里新种的蔬菜长势喜人。声声祝福中,这位曾因双目失明导致生活陷入困难的老人热泪盈眶:“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晚年生活有了保障!”这暖心一幕,正是烈山区织密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让“弱有所扶,弱有众扶”的一个缩影。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近年来,烈山区始终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连续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服务效能,使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提标扩面筑牢民生保障网
构建起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大救助”格局,实现了从单向救助向综合救助、从单纯收入型救助向兼顾支出型救助的转变。目前,全区动态监测、精准帮扶5类低收入人口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防返贫监测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共计0.87万人。
严格落实市级文件精神,及时提高保障标准,足额兑现保障资金。随着保障标准“连增”,城乡差距持续缩小。目前,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95元,农村低保标准达到754元;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为1119元/月,农村特困人员980元/月。今年1至7月,全区共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等各类救助资金3653.94万元。
不断强化政策落实,对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实施“单人户”保障,扩大救助覆盖面。充分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主动发现作用,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及“皖救一点通”等便捷渠道,各级民政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关注动态监测预警及救助申请信息,及时开展入户实地核查,确保有需求的困难群众能够早发现、早救助,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
精准施策救助政策体系再完善
“老伴的低保金加上我在合作社的工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这一年家庭能增收六七千块!”烈山区宋疃镇新园村村民老董给记者算了笔“幸福账”。作为低保边缘家庭,老董的妻子因患乳腺癌享受低保待遇,而他本人则刚受聘于村果蔬种植合作社,在其中干点简单的零活。离家不远又能照顾妻子,老董的开心溢于言表,“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啦!”
去年3月,宋疃镇作为我市试点的三个镇之一,率先出台工作方案,围绕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的先行先试。
该镇结合实际,在镇政府设立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代办服务。为精准摸排数据,还首创“两表合一”“两线合一”工作法,将乡村振兴集中摸排表、民政入户调查表整合为一张低收入人口信息采集表,将低收入人口监测线统一为低保监测线,实现一次采集、多次使用,确保一数一源。
同时,整合各类资金资源,进一步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高校力量壮大低收入人口服务联盟,不断拓宽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路径,推动“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试点工作聚焦制度优化、政策长效、帮扶精准,通过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效能、实现精准识别、统筹政策资源,为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稳定保障,进一步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多元帮扶提升救助服务温度
发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小组议事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政策落实,建立常态化帮扶保障机制。
在特困供养方面,采取“集中+分散”模式,101名特困人员实现机构集中供养,其余分散供养人员通过签订服务协议、购买护理险、定期探访等措施确保照料服务全覆盖。
临时救助工作建立镇级备用金制度,实行分类分档救助,今年以来,临时救助共救助284人,救助金额49.82万元;全区村(社区)实现“救急难”互助社全覆盖,累计救助64人次4.415万元。通过制度创新和服务优化,切实提升了救助时效性和精准度。
推动“物质+服务”多元救助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为失能、半失能及独居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探视照料、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服务,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需求,真正提升救助质量。自开展政府购买特困照料服务以来,全区累计服务超过3000人次,并通过建立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建立需求导向机制和打造智慧救助帮扶机制来确保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发挥最大效力。
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每一份温暖都传递得真切动人。接下来,烈山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动“两项政策”衔接并轨、提高资源统筹能力、发展服务类救助、提升规范管理水平等重点任务,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让救助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更加精准、服务更加高效、群众更加满意,为困难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民生根基。
记者于晓
通讯员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