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引智筑高地 赋能转型谱新篇——淮北以全链条发力打造人才“强磁场”

2025-10-17 15:07    淮北新闻网

引力潮涌,才聚相城。10月16日,第二个“淮北人才日”来临之际,“邀您一起·博创未来”百名博士淮北行活动启幕。来自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的百名博士齐聚淮北,深入企业车间与科研平台,围绕材料科学、人工智能、机械装备等领域开展项目对接。活动现场,新设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成立,多名博士签约进站,为淮北产业转型注入新鲜血液。

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我市紧扣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持续发力,让智力资源在经济主战场精准落地,以人才活力厚植发展动能,为城市向上突破夯实坚固基座。从更高站位创新人才工作模式、量身定制政策支持,到搭建充足优质的创新空间,淮北正以全方位保障体系构建人才“强磁场”。在这片改革底蕴深厚、创新基因绵长的土地上,人才活力奔涌澎湃。

高位创新的人才工作模式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人才是关键变量,改革创新是不二选择。淮北深谙此道,将人才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2024年11月13日,全市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市委书记汪华东的讲话掷地有声:“当前,淮北正处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上升期,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更能成就人才。”这番话道出了淮北求贤若渴的心情。

以城之名,兴才爱才。淮北顶格设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一盘棋”人才工作格局。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人才工作,将招才引智纳入各招商载体考核指标,建立“双述职、双调度”机制,层层压实责任。

同时,我市通过设立专属节日形成更为持久、更具影响的聚才效应,在全省率先以法定形式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淮北人才日”。这既彰显了淮北重才爱才的诚意,也体现了其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的决心。

这种决心,首先转化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市级人才政策动态优化升级,始终保持优于周边地区的优势,同时配套制定一系列精准化、差异化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全国创新推出的“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制度,采取“定期缴存、延期兑付”方式,已为入选人才缴存储备金3000余万元,为中小城市留住高层次人才探索了新路径。

校友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有感情的资源”。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校友工作和校友经济发展,逐步构建起“以才引才、以才引智、以才引资”的发展新思路。通过推动淮北市第一中学校友会成立、连续举办淮北师范大学校友企业家沙龙等,打通校友资智回流渠道,将校友资源转化为招才引智的独特优势。

精准引智的淮北实践

招才引智工作既要有顶层设计的高度,也要有精准施策的精度。淮北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打响了一场精准引智的攻坚战。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奔赴中国科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知名高校,对接优质创新资源;在深圳、上海、北京等人才集聚地成功举办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搭建起淮北与先发地区的人才交流桥梁。

在粤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氢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与中煤科工集团淮北爆破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签约。该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试基地,开创了“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产才融合新模式。

“个人成长得益于家乡培养,如今,我更要带着技术、项目回归,让成果在家乡落地生根!”公司创始人、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博士李瑞宇的感言,道出了众多淮北籍人才的心声。

创新要素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匹配,淮北招引人才不“唯帽子”“拼头衔”,核心立足点是匹配产业需求。

今年3月,我市组织30家重点企业走进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招贤纳士;与安徽理工大学签署协议,深化能源安全、煤矿智能化等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截至目前,已建立10个在外人才工作站,选聘30名双招双引大使,累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52项,成功引进12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地创新创业。

金融人才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金融创新发展、识别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我市以“金融人才淮北行”专场活动为抓手,精准链接资本与产业。活动实现121个项目、总投资412亿元的集中推介,促成120亿元的合作意向,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内育体系同步夯实。我市系统构建本土人才梯次培养机制,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覆盖8大领域、6类人才项目,首批即遴选支持47名个人和18个团队。通过12个部门协同发力,健全选拔培养链条,为人才脱颖而出厚植沃土。这套精准组合拳成效显著,2024年淮北荣获省科技奖9项,获奖总数位列全省第三,人才引擎正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平台聚才的倍增效应

平台载体的能级,决定着人才发展的空间。淮北的人才工作正经历一场从“单点引才”到“生态聚才”的深刻变革。这座城市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宽领域、有活力的平台体系,以高能级载体支撑人才发展,以全周期服务滋养创新活力,让“人才磁场”效应持续释放。

答好“创新之问”是新时代赋予的发展命题。

不久前,在我市回答“创新之问”调研座谈会(科技创新工业发展专题)上,淮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层次人才李峰建言:“我们要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等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更多科技成果在淮转化落地。”

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自2024年揭牌运行以来,成效显著。该院聚焦企业技术攻关需求,推动26家企业立项37个校企合作项目,招收硕博研究生126人。2025年,组织研究生深入中芬矿山机器等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浓缩机智能化研发等项目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同时,我市高标准建设市科创中心,组建市科技产业投资集团,建成安徽省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绿色化工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中国矿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优质服务机构,在上海、南京等地设立“人才飞地”,构建起“本地平台+飞地资源”联动互补的创新格局。目前,全市已拥有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26个等150余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以及9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周期支持。

在产教融合方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化工合成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淮北煤电技师学院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新推行“新八级工”制度,累计38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相关经验获中组部推广。此外,我市牵头成立市人才发展联盟,整合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资源,建立定期会商、合作共享机制,系统激发市域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近悦远来的生态优化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淮北深知,人才竞争的本质是发展生态的竞争。这座城市正全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蓬勃气象,让人才活力如泉涌奔流。

“‘淮北人才日’的设立,是这座城市向英才发出的最深挚邀约。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仪式感,在全社会播撒尊重人才、成就人才的种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工作局局长许秀霞说。

这份诚意化为实际行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为全市首批四百余个博士家庭、九个博士村授牌,提升人才的荣誉感;建立淮北人才资源库,广泛整合市内外人才资源信息,实行政策扶持、编制保障、资源配置“三个优先”。

在要素保障方面,研究制定《淮北市人才发展基金管理使用办法》,进一步扩大人才资金来源渠道,建立起多元化人才投入保障机制;设置2000万“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分批次向全市金融机构推送609家人才创业类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累计发放信用贷款5.5亿元;建成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市县园区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并在“皖事通”APP开通“网惠淮才”服务专区,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

在服务保障方面,我市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市委常委带头联系企业家和优秀人才,及时解决创新创业中的实际问题;在全省率先落实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制度,出台子女入学、人才公寓等专项政策,建成人才公寓3000余套。特别是创新建设全省首个青年人才驿站,为青年人才提供短期免费住宿和就业指导,这一暖心举措已入选国家部委创新案例。通过完善人才工作、生活等服务事项,我市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全力打造“人才无忧之地、人才活力之城”。

10月15日,位于市科创中心大数据办公楼的安徽硅砚人工智能基础资源技术有限公司内,一场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新员工入职仪式正在举行。百余名朝气蓬勃的新面孔中,既有从五湖四海奔赴淮北的追梦人,也有学成归来、心怀桑梓的“归雁”青年。现场气氛热烈,当“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创AI未来、智能未来、美好未来,加油淮北!”的青春誓言响起时,全场掌声雷动。这场入职仪式,是青春梦想与城市未来的双向奔赴。

人才为城市注入最活跃的创新因子。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直接推动淮北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青年学子的涌入,为城市储备了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各类人才的集聚,催生着新的思想、技术和业态,提升着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济济多士,人才蔚起。今日的淮北,优势产业蓄势待发、未来产业布局谋篇定向、高能级平台涵养着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信心。当一座城市能提供成长的沃土、事业的机遇和宜居的环境,它便自然拥有了强大的“虹吸效应”。

记者 于晓 通讯员 魏伟楠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