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的淮北,风里带着草木的清润。9月18日上午,市行政中心会议室内气氛热烈,一场围绕“惠民生保安全及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的“创新之问”调研座谈会正在这里热闹举行。
来自县区、市直单位的负责人,驻淮单位与社会组织代表和年轻干部围坐一堂,桌上的笔记本写满密密麻麻的思考,话筒传递间,一个个关乎城市内涵式发展、居民收入增长、人口老龄化应对、重点领域风险减量化等关键议题的“金点子”不断涌现。
“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要让居民感受到‘家的温度’。”讨论刚开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话题便引发共鸣。
“城市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从细节入手,优化公共空间布局,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功能品质与活力,建议在城市建设中更加注重‘留白增绿’。”“科学规划城市更新路径,避免‘千城一面’,更突出淮北文化特色,增强城市辨识度与吸引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化工新材料,建议从产业和区位上拥抱徐州都市圈,实现更深层次的产业协同互补、资源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群众的痛点就是改革的起点,城市的温度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改善。这些金点子、好办法,正是我们改革和破题的宝贵财富。市委书记汪华东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圈画,他鼓励着参会代表抒心声、献良策、直奔主题,大家纷纷打开话匣子。
当话题从“住得舒心”转到“挣得安心”,针对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长期困扰民生改善的难题,多位代表结合各自领域提出了切实建议。“中小企业是咱们淮北就业的‘基本盘’,得帮它们扛住压、拓路子!”“建议通过发展多元产业、拓展就业渠道、强化技能培训,特别是面向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领域,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建议加大就业和创业扶持力度,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
随着座谈的深入,现场气氛愈发轻松,发言也愈加踊跃。
“上次调研去社区走访,有老人说‘手机付款不会弄,看病挂号要排队’,听得我心里不是滋味。”淮海实业集团相王现代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翟建廷从基层实践出发,将关注点放在了“银发经济”与“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上。他建议,应加快推进社区养老设施全覆盖,推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同时大力发展适老化产业,从产品到服务全方位满足老年人需求,让“夕阳红”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自然灾害风险减量化是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相山区青年救援队队长陈山峰补充道,建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强化科技赋能预警预报,同时夯实应急准备与专业救援能力,深化社区韧性建设,让基层成为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市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杨小健从交通物流领域切入,提出了“降本、提质、增效”的具体思路。他建议,一方面要做优现有交通网络,畅通对外通道,特别是争取更多上位规划支持;另一方面要提升水运与铁路运输效率,推动铁路专用线市场化运作,深化客货邮融合发展,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以高效物流助力经济循环与民生保障。
答好“创新之问”的脚步,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踏在每一件关乎百姓的小事上稳稳向前。近两个半小时的座谈,话筒在不同身份的人手中传了十几次,一个个“金点子”、一条条“实举措”,慢慢汇成了一张沉甸甸的“民生清单”。
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举措,让会场上一次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汪华东放下笔:“这些建议都带着‘淮北温度’,相关部门要三天内梳理出‘任务表’,尽快把‘纸上建议’变成‘脚下行动’,确保‘纸上承诺’变为‘地上实景’。”
记者 闫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