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监督之笔 绘生态画卷 ——淮北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调研绿美森林提升工作侧记

2025-08-08 11:21    淮北新闻网

酷暑时节,绿意正浓。淮北,这座曾以煤业为印记的城市,如今正以“向绿而行”的坚定姿态,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书写着生态优先的新篇章。为推动绿美森林提升工作走深走实,近期,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踏遍山场林地、走访部门企业、召开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调研全市绿美森林提升工作,为守护生态底色、激活绿色动能凝聚共识与力量。

踏遍青山:在实地走访中触摸生态脉动

“这片山以前全是裸露的岩石,树都难栽活,现在你看这漫山的松柏、黄栌,多精神!”在龙脊天路“二次上山”项目现场,市林业局负责人指着眼前的葱郁山林介绍道。为扎实推进绿美森林提升行动,市林业局积极实施2025年国土绿化“二次上山”森林质量提升项目,在东部石质山场开展重点片区彩化美化,投资611万元,完成森林抚育12763亩,退化林修复3014亩,加密栽植黄栌、乌桕、黑松、蔷薇、连翘等苗木10万余株。调研组沿着防火步道拾级而上,只见石缝间新栽的苗木扎根生长,彩色树种与常绿乔木错落有致,昔日的石质荒山已披上“绿装”。“‘二次上山’不是简单的‘再种树’,而是要通过科学规划提升森林质量。”调研组强调,要继续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同时兼顾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让山场不仅“绿起来”,更要“美起来”。

“苗木成活率能达到多少?后续管护有哪些措施?”调研组仔细询问。得知项目通过石质山“七步造林法”(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攻克了石质山造林难题,并在“七步造林法”基础上开展石质山造林技术研究,我市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超96%,大家频频点头。在黄里山场,抚育工人正忙着修剪杂枝、清理林下可燃物。调研组驻足察看抚育工作,叮嘱要科学管护,既保证森林健康生长,又筑牢防火屏障。

“这棵千年银杏是淮北的‘活文物’,迄今已有1700年之久,是我市古银杏树中最为雄伟壮观的一株,被评为全省‘十大最美古树’。”在濉溪县铁佛镇曹楼村,市林业局负责人认真地向调研组介绍着。调研组围着这棵树干需三四人合抱的古银杏仔细察看,树旁的保护牌上,编号、树龄、管护责任人等信息一目了然,树干周围筑起了透气的保护栏,根部土壤覆盖着碎木屑保湿。

“古树名木保护资金是否到位?病虫害防治有哪些专项措施?”当得知全市1782株古树名木已全部完成挂牌保护,建立“一树一档”,配备专职护林员定期巡查时,调研组予以肯定,并叮嘱道:“要把古树保护与文化挖掘结合起来,让这些‘活文物’成为讲述淮北故事的生动载体。”

在杜集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监测点,工作人员正操作无人机喷洒生物药剂。“今年,我们按照‘精准测报、有的放矢、统防统治’的原则,采用‘无人机+地面防治’实施‘靶向治疗’,防治更加精准,美国白蛾、杨扇舟蛾类、草履蚧、白粉虱等有害生物防治效果显著,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零。”技术人员介绍。调研组查看了病虫害监测日志,详细了解药剂选择、防治频次等情况,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生物防治优先”,避免过度使用化学药剂影响生态平衡。

座谈走访:在交流碰撞中厘清发展思路

“当前绿美森林提升最大的瓶颈是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二次上山’后期管护成本高。”“部分县区林长制落实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民间林长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林业工作最缺的是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懂病虫害防治、森林培育的技术员,镇上负责林业工作的大多数是兼职。”“造林资金压力大,虽然市级有补贴,但县区配套资金到位难,影响项目进度。”“区里没有专门执法人员,行政执法难度大。”在县区林业部门座谈会上,各县区负责人打开了话匣子,围绕工作难点畅所欲言。

调研组一边认真记录,一边不时插话追问,与大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关于人才问题,能不能探索‘市林业局技术人员下沉’机制?定期派驻专家到县区开展培训指导。”“资金方面,除了财政投入,是否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造林绿化?比如鼓励企业认领荒山、发展碳汇林业。”“能否探索‘生态+文旅’模式,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弥补管护资金缺口?”“可以借鉴‘林长+网格员’经验,把管护责任细化到村到户。”一场座谈会下来,调研组收集到各类意见建议10余条,并将逐一研究推动解决。

走访市林业局时,调研组认真听取市林业局绿美森林提升工作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淮北市国土绿化“二次上山”规划暨绿水青山2.0版(2023-2028年)》落实情况。“我们建立了‘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制度,将造林任务分解到县区、落实到地块,确保责任到人。”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调研组仔细核对造林成活率验收报告,日常管护记录,询问考核结果的运用情况。“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要进一步压实各级责任,对进度滞后、质量不达标的要及时督促整改,让每一分投入都见效。”调研组强调。

林业企业是连接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调研组先后走访了3家林业企业,既有从事苗木培育的企业,也有进行林产品加工的企业。在春之都苗木基地,培育着女贞、栾树、紫薇等20多个品种的苗木,不仅满足本地造林需求,同时销往周边地区,并辐射到整个华北市场。在另一家林产品加工企业,调研组察看了从木材到木地板、家具板材的生产流水线,了解到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废料全利用,生产过程中的木屑被制成生物质颗粒,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林业产业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调研组鼓励企业继续探索“生态+产业”融合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林业资源在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利用。

凝心聚力:在谋篇布局中明确前行方向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全市绿美森林提升工作情况汇报。会议认为,近年来淮北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造林绿化、森林保护、产业发展等工作,特别是开展“二次上山”行动以来,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美森林提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主任会议提出三方面重点建议:

——持续扩大森林资源总量,筑牢生态基底。科学规划森林生态系统,深入推进国土绿化“二次上山”,加强森林抚育和林相改造,确保“造一片、成一片、美一片”。聚焦荒山荒坡、矿区复垦地、河道沿岸等重点区域,坚持“应绿尽绿”,大规模造林绿化;完善“谁造林、谁受益”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认领等方式参与绿美建设,营造“全民植绿护绿爱绿”氛围。

——全力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守住安全底线。深化“林长+”机制,压实各级林长责任,推动责任链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完善防火设施,常态化演练,严防重特大火灾;强化病虫害防治,加大监测投入,推广生物、物理防治,严格疫区管控,严防恶性病虫害扩散;严守生态红线,加强林地用途管制,严打乱砍滥伐、非法侵占林地等行为,确保森林资源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释放绿色动能。培育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苗木花卉、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做强“塔山石榴”“黄里笆斗杏”“育之宝”“龙脊天路”等品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推动技术创新与林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推动“生态+”融合发展,开发森林康养、研学旅行等产品,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收益。

调研虽已结束,但推动绿美森林提升的脚步从未停歇。从古树名木的“延年益寿”到“二次上山”的绿意铺展,从森林抚育的精细管理到病虫害防治的科技赋能,淮北正在用一个个扎实的行动,描绘着“林城相依、山水相融”的生态画卷。正如调研组在总结中所说:“绿美森林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在未来的日子里,市人大常委会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一步一个脚印,持续推进绿美森林提升工作,让淮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通讯员  丁欠欠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